拍品專文
金煥基是韓國現代藝術史上、抽象繪畫的先驅之一,同時也是一位享譽國際的藝壇巨擘。為了發展出獨樹一格的抽象繪畫風格,金煥基一生周遊列國,從韓國到日本、從法國最後轉往美國,只為了成就無止盡的藝術探索。與許多其他現代韓國藝術家一樣,金煥基早年負笈日本,學習西方抽象藝術,藉由研究歐洲立體派與新造型主義的幾何抽象精神,對抽象藝術的內涵提出反思。不過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金煥基卻亟欲將自己的韓國魂,從日本的學院風氣與當時極為興盛的歐洲影響中解放。1953年,金煥基重返故里,避居於韓國南方家鄉的小島,這樣的機緣,讓他有機會開始認真探究韓國的傳統藝術美學。金煥基將他的藝術觸角,延伸至韓國傳統元素,運用了百濟文化、朝鮮王朝的白瓷、高麗王朝的青瓷、與傳統文人畫的圖案為創作來源。這些素雅簡緻的王室美學,為金煥基帶來了源源不絕的豐沛靈感。他對於這些象徵著韓國自然主義與自然風景的主題甚為著迷,並樂於捕捉那如詩般的情感與精神。金煥基自己曾對此下過註解:「渾圓遼闊的天空、圓形的罈罐/蔚藍的天際,白色的罈罐/兩者實為一雙」。對金煥基而言,自然與傳統毫無分野。他在作品中描繪自然的方式,不是擷取韓國陶瓷所鑲嵌的閒雲野鶴圖案,就是仿效韓國文人畫中所勾勒的梅花圖案,以輕描淡寫的簡單線條,重新詮釋這些意象。1956至1959年,金煥基轉赴巴黎,這期間他更進一步以類似主題進行各種創作實驗,不斷嘗試從中找出自己的風格。
為了能直接感受並接觸西方藝術,金煥基起身前往巴黎。儘管在當地旅居的時間不算長,但他的作品產值卻相當驚人。(圖1)當時一股全新的現代藝術風潮正蓄勢待發,金煥基恰於異地躬逢其盛,對於本土圖騰意象的探索從此更為入迷。(圖2)這段期間,金煥基持續鑽研各種韓國傳統圖像以及自然景觀,這些圖案經過一再淬煉,終於畫布上幻化成各種簡約的線性圖騰、與鮮活的色塊。身為一名海外遊子,長年離鄉背井的經驗,使得金煥基得以用一種過客的角度,去觀察與咀嚼異國文化的況味。對他而言,如何在適應或接受他國主流文化薰陶之後,還能保有自身文化的主觀性,一直是個艱困的課題,這也是金煥基一直在努力克服的挑戰。(圖3)在他漫長的人生旅程當中,金煥基不斷地透過韓國傳統的文化意象與祖國的自然景緻,來凸顯他創作的自我特色。(圖4)《無題》(Lot 17)與《蓮花》(Lot 18)這兩幅於Evening Sale所展出的畫作,是象徵金煥基藝術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兩幅作品。《蓮花》繪於1956年,金煥基在作品中運用了許多經典的韓國傳統圖案,並將這些圖騰意像簡化。(圖5)畫中的雲朵與白鶴,都是從韓國傳統的青瓷圖案所獲得的靈感,這些圖案與骨董屏風上經常出現的月亮圖型,以及象徵著佛教的蓮花融合對映,勾勒出饒富詩韻與冥想特質的視覺印象。也正是1956年,金煥基抵達巴黎時,他最具代表性的藍色調開始出現在《蓮花》作品當中。能喚起海洋與天空的藍色,是許多畫家的摯愛。不過對於韓國藝術家而言,藍色還代表了另外一種意涵。韓國藝術家鍾愛藍色,是因為韓國傳統的皇室服裝與知名的韓國青花瓷、都大量使用了深藍色調。許多韓國現代抽象藝術先驅如南寬與李聖子,也都與金煥基一樣,於創作中使用這樣的色調。韓國現代抽象藝術第二代大師李禹煥,在其作品《始於點》」與《始於線》同樣以藍色這個原色為創作基調。《無題》繪於1958年,是金煥基追尋個人抽象藝術風格的最佳縮影。相較於其他作品,這幅畫雖然不大,但卻是最能代表金煥基抽象藝術的作品。這幅畫成功將韓國的古典元素簡化,最後以俐落的線條語彙及扁平的色塊,勾勒出極簡的視覺意象。這幅作品渾厚的筆觸勁道十足,每一筆都顯率真自然,反映出金煥基長年以來,醉心韓國傳統創作元素與決心保存祖國自然美景的例證。畫中的小型方塊同樣值得觀者注意,因為這些小方塊正是金煥基自1970年代起,點描法的前身,為日後轉換的抽象風格埋下了伏筆。
若欲詳知金煥基的藝術成就,則不能不提到趙無極。兩位大師不但皆為現代亞洲藝術泰斗,也都於創作中,大量使用了許多本土文化的元素。人生際遇與創作風格演進都充滿共通點的兩人,年輕習畫時都曾遇上西方現代藝術浪頭的猛烈襲擊,兩人日後也各自成就,在彼此獨樹一格的抽象美學創作中,烙印著祖國與故鄉的軌跡。兩人的藝術之路,自始至終沒有交集,但同為兩條發展精彩的平行線,金煥基與趙無極最後都不約而同將創作的油彩稀釋,轉而以柔軟的墨調揮灑創意,為作品注入饒富東方人文本質的細緻與優雅。兩人的大半生都在異鄉流浪,從巴黎至紐約,將東西兩方的藝術特質加以融合,同時保留了祖國豐沛的文化涵養。但在此同時,兩位藝術家也勇於打破語言的藩籬,與東西文化的隔閡分歧,透過深刻的洞察體悟,為各自的創作,注入鮮明的個人特質。金煥基與趙無極的作品同樣有著詩意般的抽象美學,透過色彩與圖案的和諧感,演繹著東方水墨流暢奔放的無限魅影。金煥基所描繪的是屬於他個人世界裡的自然景緻,他在1963年赴美之後,徹底揚棄了傳統的具象創作風格。
自1963年開始,至1974年金煥基辭世這段期間,他在紐約創作時期,開始涉獵各樣素材與技法:水粉、混和砂礫的油彩、繪於報紙上的油彩、拼貼以及混凝紙漿等不斷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創作實驗。過程中金煥基不停地解構作品,並且持續簡化作品中的圖像。1970年初期,「點描法」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圖6)這樣的手法,一開始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西方幾何抽象風格,但再仔細檢視,便會發現這些點與線的靈感來源,竟都是韓國傳統國畫中常見的具象風景元素,如山巒、樹木、與小島。也正因此,這次展出的兩幅金煥基作品,恰是他在1950年代所創作的抒情繪畫,這些作品與金煥基日後的抽象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性。金煥基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歸自然,他的作品本身就是自然。對此他本人曾言:「藝術不是一種美學、哲學、抑或是文學理論。藝術的存在不過就是天空,山巒與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