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BEIHONG
重要亞洲私人收藏
比翼

徐悲鴻

細節
徐悲鴻
比翼
油彩 畫布
約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作
款識:悲鴻 陽江赤坎 (右下)
來源
李石曾先生家屬收藏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19年出發前往巴黎前,徐悲鴻正身處反封建、倡改革的社會氛圍中,留京期間認識了李石曾、蔡元培等改革派人士,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追求民主和科學的思想,深信此二項元素能建立新中國。因此,徐悲鴻在法國和歐洲等地學習和遊歷時,他對遵循自然科學法則的寫實主義特別關注,花費大量精力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追求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事實上1920年代,由康丁斯基和畢卡索等藝術家主導的非具像、抽象風潮正在巴黎強勢展開,當時巴黎的藝術界更開始對法國傳統寫實風格和由聚居在巴黎的外藉藝術家所發起傾向非具象風格的巴黎畫派產生了廣泛討論。這個背景反映了徐悲鴻在立體派、非具象、抽象風潮選擇了寫實繪畫是一個有意識的選擇。他相信寫實主義中的客觀精神能讓當時沒有藝術知識和背景的中國大眾去明白,從而達至普及美術教育的目的。而同時於1919年前往巴黎的林風眠則選擇了立體派、野獸派等新繪畫風潮,其後孕育了中國抽象繪畫的搖籃。 徐悲鴻在留歐期間積極訓練寫實繪畫的基本功,在考進法國國立美術學院之先,在朱利安畫院補習素描,逐步掌握透視法、光暗法規、輪廓線、反映自然的色彩運用、和諧的構圖等基本繪畫技巧。除了在學校的訓練,徐悲鴻仔細分析大師名作,更為求精準地描繪物像而作長時間的觀察,例如在1921年短暫居柏林時,凡晴天總往博物院或動物園作畫,為畫好行走時獅子的一隻提起的後腿,曾一連三個月到動物園進行速寫。徐悲鴻曾說:「吾居柏林及巴黎時,赴動物園,園豢獅與熊,獨處描之,既屢,覺獅與熊等亦有個性。」久而久之,徐悲鴻對描繪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筆下的動物更是充滿個性。根據現有文獻記錄,徐悲鴻曾描繪獅子、松鷹、烏雞、馬等。 《比翼》展現了兩隻禽鳥在蔚藍的天空中高飛的姿態,徐悲鴻以薄擦的著色技巧,細膩地以多種色調的藍色加上白色,呈現天空因自然光線折射而產生輕微的色彩變化。藝術家再以古典寫實油畫技巧多層的色彩罩染,使顏料一層一層地服從於形體和造型。除了對兩隻禽鳥一絲不苟的具像描寫,徐悲鴻更著重刻畫鷹和鴿的神情,飛鷹張開翅膀,俯身向下而衝,把雙腳用力收緊,準備隨時出擊,抓住鴿子,凌厲的眼神表現鷹在捕獵時決心與自信。而平日予人溫馴的鴿子,在危急之際面對猛獸,不慌不亂,保持堅定,盡顯生存的本領。全畫貫穿了徐悲鴻的繪畫思想,「有古典主義的技巧,浪漫主義的構圖,印象主義的色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思想內容。」畫作不單展現了自然動物界中的生存之道,也隱喻了面對強敵,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記載了20世紀初中國人通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自強革新的歷史。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