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張荔英是亞洲美術的一個奇葩。作為一個技藝超群的繪畫大師的同時,也是一位獨立自信的女性,在男性雄霸的二十世紀藝壇中留下無與倫比的地位。論者經常把她歸類為南洋畫派的一員。所謂南洋畫派,指的是蜂擁至新加坡南洋美術學院這個藝術重鎮的第一代中國移民藝術家們。但她無庸置疑也是一位中法畫家,她早年大部份時間均停留在法國。張荔英與其他同代畫家不同之處在於,後者一般是先在東方學藝,然後再到西方尋找現代主義的啟發;她則是先在巴黎打下基礎,再全神東顧,造就筆下深具塞尚風格的靜物畫。
根據現有的生平資料,張荔英於1907年在巴黎出生。她的父親張靜江是一位相當愛國的華僑富商。在這優渥的環境下,她的童年主要在法國、中國及美國渡過。她成名甚早,早在1930年已獲選於巴黎現代主義最重要的秋季沙龍參展,對一個亞裔的年輕女性畫家來說,這可是無可比擬的成就。同年,她嫁給比自己年長22年、千里達出生的外交家陳友仁。陳友仁隨後更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第一代外交部長。這段美滿婚姻一直維持至1944年,陳友仁在日佔時期與世長辭。張荔英雖後來曾短暫改嫁,於公於私也一直保有前夫的姓氏。
1954年來到新加坡後,張荔英已對中國當時種種政治風波有親身體會。對曾被日本人軟禁的她,沒有什麼比能在這平靜的殖民地安身、靠繪畫教學來為生來得更叫人安心。她的作品以細膩感情、精幼筆觸及與精準圖像描繪而馳譽南洋藝界。張荔英作品中的每一處經營經過深思熟慮,使得她的小幅佳作亦洋溢著如幻如夢的浪漫特質。
《榴槤與紅毛丹》(Lot 28)是一幅細膩的靜物傑作。畫作既含蓄又富力量,嫣紅的紅毛丹及鮮綠的綠葉配置在米黃的背景之上;畫面大部份的留白,則用以平衡了果籃豐饒的構圖。即使為靜物畫,仍完美體現內蘊的動感。背景戴有方向性的後印象派筆觸,為畫面製造了恰到好處的動能微蕩。而紅毛丹支幹上斜生的翠葉,果實上叢生的殼,加上榴槤那被剖開,果肉外露的尖殼,整體的簡約更加突顯這些細節的精準與動感。
東南亞的題材帶出了張荔英的藝術可塑性,以及她對熱帶文化的鍾愛。她時常在她的作品中描繪東南亞的生機,多以海峽地區獨有的佳果、餅食及衣飾等入畫,較少描繪生活中尋常可見之物。《榴槤與紅毛丹》展現了張荔英在新加坡生活中的平靜滿足、對小事物的欣悅之情,及安身立命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