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 深淵集系列 | Christie's
細節
張曉剛
深淵集系列
綜合媒材 畫布
1990年作
簽名:張曉剛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correct medium for lot 39 should be: mixed media on paper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人生的痛苦,不外來自肉身和心靈兩方面。肉身之苦呈現為疾病或創傷,算是可以明顯察覺;但心靈之苦,往往不能捉摸清楚根源,因為相對可以通過客觀驗證的肉身而言,心靈是一個完全講究主觀感受的抽象狀態。無論我們嘗試用任何的語言或科學數據,都很難解釋清楚什麼是無奈、失望、憤怒、哀傷、空虛、絕望等等心理反應。傳統中醫講養生,養生先要調心,即是說一切肉身之苦其實都源自人心。西方文化一直以基督教作為調整心靈的方法,但哲學家尼采所謂的「上帝已死」,指出基督教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的終極道德標準。那麼,張曉剛的《休眠者頭像與守護者》(Lot 38)如果是從宗教角度,以期望創造個人世界觀的神明去治療心靈的作品的話,那麼《深淵集系列》(Lot 39)則是藝術家徹底擺脫對信仰的幻想,轉向個人孤獨內心的自我獨白。正如他曾寫道:「我所難以忍受的卻是那種難言的孤獨。」(1982年3月3日張曉剛致周春芽的信) 這張《深淵集系列》在空間的交待上是含糊的,幾塊紙張拼貼像飄浮半空的雲團,後面的三角形像巍峨的大山,前方的桌子卻又令人覺得置身房間之內。孤獨的頭像加上桌子迷離的透視感,令人聯想到奇里柯的《阿波利奈爾肖像》(圖1)。黃色頭像的眼睛顯得不合常理地大,圓渾的眼珠未見格外醒目,反而顯得莫名地空洞,彷若失去焦距一樣。當我們與這雙眼睛四目交投時,已經無法感受到任何情緒的起伏,人物的靈魂像被掏空一般。這張木訥面孔上的嘴巴,剛好被一塊拼貼的圖形蓋住,暗示了語言在這個環境完全不派用場,不單強化了畫面的孤單感,更隱喻了人生之中,總有千言萬語不能宣之於口的無奈和痛苦。這種表達正好反映了張曉剛在80年代時,面對一個前景不明的人生所產生的茫然情緒。即使在後來發展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中,人物的面上仍舊無法洗去這陣陣的哀愁,流露出藝術家對歷史由衷和深切的悼念。 整張畫的氣氛是靜態的,唯一的互動就發生在黃色頭像和火柴枝之間。神秘的手掌拿著燃點中的火柴枝,照亮了那張茫然若失的人面。泛黃的微光感染了畫面的氣氛,一個本來冷冰的空間,卻泛著一絲難以名狀的溫暖和平靜,以至透出一絲光明和希望的暗示。雖然這片光沒有為畫面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但來得溫婉而且含蓄,那怕只是極為輕微的程度,卻中和了畫面濃烈的孤寂氣息,令觀者在心理上感受到動感和生機,同時成為照耀畫家孤獨內心的寄託。 從作品中的拼貼形式可見,張曉剛當時正在尋找單純油彩手繪以外的視覺效果。但更重要的是,他透過拼貼和手繪的形狀交疊,展示出畫面的完整是經過碎片的重新組合,暗示了一種生命的斷裂感。不規則而且帶有皺摺的拼貼富有粗糙的肌理,跟平滑的油彩手繪部份對比,彷如一種受過傷害的痕跡。如果抽掉人頭和手掌等具像部份來看,作品在物料性的運用和幾何結構的安排,帶有意大利現代藝術家布里的特質(圖2)。另外,張曉剛這時期的繪畫特別注重線條的表達,畫面自左下方起出現的黑線為實物棉線,一直伸延到人頭的左面,在視覺上跟手繪的黑色眼眉互相呼應,產生非常細膩的質感對比,還有平面和立體的有趣錯覺。同樣是拼貼的紅線,雖然只佔畫面很少的份量,而且被低調地安置在桌子的下方,不過它的鮮明和溫暖的色調,為畫面劃上一道生命跳動的脈絡,它從自我糾纏的混沌狀況,慢慢演變為日後《血緣》系列中不可或缺的象徵符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