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系列
油彩 畫布
2006年作
簽名:張曉剛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氛圍下,本土藝術家均積極吸收西方哲學與藝術的精髓,並結合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再加以轉化後,以獨特的方式去闡述這反映出當代人生活狀態和情感思想的藝術作品。張曉剛自1990年代中期起,創作以老照片為藍本的《血緣:大家庭》系列,利用人物臉譜化的特徵,結合西方藝術獨特的語彙,去喚起一代人所共有的集體記憶;系列畫作中,那些看似相同的肖像畫,在細節上有輕微差異的人物是個體精神獨特和率真的主觀表現。且那順應不同場景而象徵不同意義的光斑,寓意了人的多元化。雖然在某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響,但每一個人在思想與情感上所具有的獨特性仍然無法被徹底磨滅。 張曉剛在《血緣:大家庭系列》(Lot 40),所運用的歐式學院寫實手法,以集體公共的形象圖式,反映那一代人內心世界的變化。這種圖式轉化成為個人心理世界的寫照。雖然每幅作品在主題選擇上都極為相似,但藝術家的目標不在於刻畫肖像的真實度,而是要畫出一幅能體現「人性狀態」的肖像畫。箇中意蘊讓人聯想起在西方藝術歷史上,林布蘭那以單一重複的自畫像去記錄人生各個階段際遇和心境的系列畫作(圖1)。張曉剛這種相片般定格且不斷重複的肖像,宛如社會眾生相,畫家通過對畫中人物細節的刻畫,揭示了時代的變化,亦體現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與群體間的聯繫。參考炭精繪畫技法所刻畫出的細膩畫面,這種獨特的詮釋手法,把個人生活所共同的「隱私」幻化成集體的影像記憶,從而喚起觀者的情感共鳴。這種呈現懷舊照片效果的畫作,令觀者的思緒即凝固在過去和與永恆之間懸空的一刻,各人在觀賞畫作時一同結合。畫中人緊閉的雙唇,暗示大家都有一種說不出的,默認的共識,就像默守一個屬於大家的秘密,張曉剛通過運用這種經典單一的圖式所構成的藝術語言,隱喻了歷史上共通的感受。 作品近乎對稱且飽滿的構圖以中國結婚照的形式展示了一對年輕男女,畫中的紅色細線,於此作品中的象徵意義,並非如往常在《血緣:大家庭》系列中,所隱喻的個體與社會關係和義務相連接的導線,而是象徵了男女間的微妙情感。作品沉思的基調以超現實主義方式呈現,猶如畫家芙烈達.卡蘿,利用了血管串聯起的一雙自畫像,那條連接了兩顆心臟代表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血管被剪斷而滴下血液,表達了畫家當時那彷如抽離了自己靈魂一部分的痛苦情緒(圖2)。 張曉剛說過,「這些肖像的面部看似平靜如水,但在平靜的外表下正湧動著情感的波瀾」。的確,畫家在這幅肖像投射的情緒,比起卡蘿直白的情感哭訴,這種僅以沉默的回應,似乎更加強而有力。在文革時期,「戀愛」「結婚」被視為一種資產階級思想的自由化產物,男女間的關係是肩負革命事業責任之年輕人需要絕對劃清界限的守則。因此,年輕男女間的青春悸動大多禁錮於心底。畫中冷漠的表情,和直視前方的呆滯眼神,似乎是用無聲的控訴去表達社會對情感壓抑的無奈,那些不規則的紅色光斑,仿如男女間無法抑制且自然流露的熱烈情感在畫中閃爍。因此,這件作品宛如帶有年代感的信物,乘載著那個時代男女間熱烈卻又含蓄的純潔情感,在人們記憶中永久封存!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