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G FANZHI (Chinese, B. 1964)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

細節
曾梵志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
油彩 畫布
1997年作
簽名:曾梵志;Zeng Fanzhi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8年《曾梵志1993-1998》上海香格納畫廊 上海 中國 (圖版,第83頁) 2003年《我‧我們 - 曾梵志的油畫》湖北美術出版社 湖北 中國 (圖版,第125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繪畫的難度在於將浩瀚的歷史縱深加諸於方寸的畫布平面之上,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乘載不同的理念和使命。「再現真實」的繪畫課題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範疇之中,不再只是刻畫形象的表層意義,還必須兼具知識性的理論內涵,且反映出時代的精神特質。曾梵志曾說:「我所畫的每一張畫其實提出的都是一個問題,都是人的問題,從生到死的一系列問題。我從1990年就抱定了這個目標和方向,要提出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困境」。1993年曾梵志離開武漢前往北京發展,踏上一個急遽變化且充斥各色川流不息人物的巨大舞台;1994至2000年間的《面具系列》是曾梵志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他得以與大時代的具體樣貌正面相對,旁觀者般的分析人類的生存狀態,收斂先前帶有表現主義風格的筆觸,將畫面推置於色彩對比強烈,卻愈具冷面寫實的氛圍之中。此時期感受的壓力與疏離,啟發他將之轉化為面具系列的主題,反映他沈浸於不安的環境之中,以藝術家的角度不斷的自我質疑,呈現荒謬當代都會中的個體掙扎。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Lot 42)畫面有著不尋常的緊張氣氛,更增添了面具男子的神秘感。曾梵志所關注的,不只是對於眼前景象的描繪,而是去捕捉在表象背後,那無以名狀卻又驅策支配一切的力量。畫中男子穿著優雅,身別胸花,頭髮齊整及肩,行走於一未知的道路上,看似正處在成功的巔峰狀態。他直視觀眾,誇張而稍顯笨拙的雙手垂在身旁,自信滿滿地站在一耐人尋味的場景前:密實而稍顯混濁的天空、廣袤的草原、綴以稀疏嫩綠的黃土、以至灰色的道路。畫中人物身著受西方價值觀影響的西裝款式,曾梵志為此人戴上面具,以表現中國社會的中產階級,在強勢文化影響下所產生的誤識,以及必須自我呈現的觀點,暗示著其所處的時代正面對著社會急迫變遷,與其所導致的困惑。密實而牢固的面具暗喻著心理狀態的空虛和冷漠,曾梵志曾形容其面具主題「專注於生活在現代環境中,人們之間的懷疑、忌妒以及誤解,都不可避免的被強加在人們的精神狀態中。當今社會,面具隨處可見。不管你想要保護自己,或想欺騙他人,真我永遠是被隱藏的」。 曾梵志早期的面具系列作品大多更加的原始,強調同質化而單一乏味的社會環境,以及其膚淺的表面和諧。1994年至2000年的面具系列中,在1997年後逐漸以更加優雅的面貌示人,《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創作於1997年,為面具系列發展至晚期最具深刻寓意的代表。畫幅雖大卻只安置一位面具人物,將人物置於一個淺近舞台般的虛擬布景中。此時畫中人物已非處於早期面具系列的空白背景中,而刻意以寬廣的風景意象賦予畫面曖昧的空間感。面具系列發展到《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曾梵志採取更為細膩的手法,人物愈加優雅,背景愈加雕琢,以呈現更為強烈的諷刺意味:表明在消費主義化的社會之中,個體成為發現與表現自我的自由媒介。然而環境的轉變僅止於一種疏離的置換,個體最終還是孤單的存在而不曾改變,反而加重了個體的焦慮狀態,將自我投射於一個無懈可擊的成功意象中,因而不斷試圖追趕一個想像地與理想化地、但卻不曾存在的自我。 《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的人物有著異於常人的碩大雙手與筋肉混合的血色肌膚,雖承繼曾梵志早期作品的人物特徵與表現性筆觸,卻可見藝術家創作手法的演變。刮刀技法淡化了原先的表現性線條,平塗的背景和緩相接,隨著道路將畫中人物推向觀者,卻同時將觀者帶離現實,至一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觀者不禁質疑自身所處現實,畫中人物泰若自然的帶著面具,似是與生俱來的服貼於面孔,使人反思究竟是環境加諸於人類,抑或是人性自己選擇了如此。肖像繪畫傳統常以刻劃人物理想面見長,以反映畫中人物在現實中未必存在的理想化特質,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反其道而行,試圖以肖像畫將觀者不曾意識到的心理狀態映射至觀者心中,而至超越美學所能概括範圍,帶給觀者一種對於大時代的智性思考。 曾梵志的作品受西方藝術史以及中國社會史的雙重影響,《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則是一件充滿多層意涵與關聯性的作品。曾梵志引用了都會紈絝子弟的形象:一個當代漫遊者,或說是「一個在城市街道上蹓躂的紳士」,但同時也讓人聯想到安德魯.懷斯知名的畫作《冬》(圖1),懷斯畫中的山丘象徵著他的父親,而漫無目的行走的男子正象徵著藝術家自身;如同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其不尋常的視點象徵了藝術家的疏離。而曾梵志畫面的平面性,正如同霍克尼所欲表達的「表層是一種幻覺,而深度也是」(圖2)。與此同時,《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也讓人聯想到文革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毛主席去安源》(圖3)。從西方現代主義到中國革命,畫作中各種細微的線索,如同在黑暗中孤身站在康德式的自省面前,在文化的轉變時刻傳達出勝利的可能性。 從人像以至抽象景觀,曾梵志的面具主題指涉著在瞬息萬變的中國當代文化中司空見慣的膚淺表徵。《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不應以傳統觀點解讀:曾梵志的主角代表了中國新社會秩序的象徵,被膚淺和虛假的表象所腐化,同時揭露了當代都市生活與藝術家自身存在之間的緊張關係。曾梵志解釋道:「我在文革的環境中成長,這些意識形態佔據了我腦中很多的空間,但當我作畫時,我只想描繪我內在的感受以及我身旁的人」。藉由《面具系列1997︰第十七號》,曾梵志再次體現了他不凡的洞察力,關於變動的社會與心理狀態加諸於個人生活的反省,坦率直接地詮釋緊張、壓力與挫折的情緒。曾梵志作品的文化訴求源自於他的脆弱、誠實、與美感,描繪他赤裸的情緒,並以普遍共享的特徵來表達他的思考,是藝術家個人生活與自身感受的反映和詮釋,訴說著寂寞和孤獨、經濟發展與思想體系,以及正處於中產階級化的現代中國社會。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