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曾梵志
面具系列 2000-B-3
油彩 畫布
2000年作
簽名:Zeng Fanzhi;曾梵志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代表了見證中國社會經歷政治和經濟巨變的一代人的聲音。透過這些肖像,他試圖探索公共社會和獨立個體之間深具諷刺意味的差距,以及現代中國社會個人情感的真實表達,並揭露那些被迫扮演新社會角色的人們所承受之精神折磨。他的畫不僅記錄了這種焦慮的心情,同時也表達了他作為都市新移民的掙扎與孤獨。他深深理解那些難以承受城市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疏離感,以及被強加的沉重社會責任的中國都市有志青年。作為一個藝術家,這個鮮活而又癲狂的時代適時地點燃了他探尋新的藝術表達方式的欲望,成為一方孕育藝術成長和發展的沃土。 1990年代,曾梵志首次抵達北京之前,便已經創作完成了《肉》系列和《協和醫院》系列(圖1)。他充滿表現力的筆觸已經在藝術評論界得到認可。而在《面具》系列中,曾梵志最終捕捉到了存在主義的時代精髓,從此讓他在當代藝術家中脫穎而出。著名藝術評論家,湖北藝術學院教授皮道堅曾簡言:「相較於85思潮的藝術家,曾梵志的藝術起點更高。他無需像他們那樣思考該選擇何種藝術途徑來批判社會文化或追求更高尚的道德情操。他從不受其他藝術同儕的影響,堅持跟隨內心的聲音,用色彩和線條表達當代社會的艱辛和孤獨。」 《面具系列2000-B-3》(Lot 43)中,一個男人身著三件套西裝和皮鞋,左手插兜右手持雪茄,一副典型的紈絝子弟做派。他站姿自信又堅定,面具上畫著誇張的笑容,身後是一片汪洋。他看似幾近完美的形象,被抽搐的雙手和前額出賣。同貝克曼的《穿晚禮服的自畫像》類似,畫中人物的著裝被施以極盡奢華的筆觸(圖2)。曾梵志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畫風:「我有意描繪極度奢華的感覺,來營造一種不真實的效果,就像舞臺的背景,人們在舉手投足間,更像是在等待別人為其拍照——這無非是一種自我慰藉。他們的手,作為都市人的標籤,也是誇張的,不真實的。」 自1990年代第一次展出以來,《面具》系列在風格上已有了很大演變。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對其後期的畫風曾有言:「曾梵志筆下的人物學會了放鬆。」。《面具系列-2000-B-3》即是其後期的作品,畫面的色彩變得更加明亮,筆觸也變得更加條理精準。背景的天際線也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藍色和米黃色的色塊之間遊移,以呼應羅斯科著名的色塊主題作品,如《無題(紅、藍與橘)》(圖4)。該畫仍然維持了平面視角,採用類似中國傳統繪畫的長條幅版式。他的早期作品正如栗憲庭所說:「平面的背景朦朧而又虛幻。這些令人費解的陰影和光線更加重了畫面中那種介於真實與虛幻的遊移感,將人物渲染得更加詭異。」(圖5)在《面具系列-2000-B-3》中,其背景則變得更加具體。這些陰影以及無法言喻的空間,正暗指水藍色的海洋、欄杆和地面。 除了藝術風格的演變,該系列中極具象徵意義的面具也發展出了不同的意涵:它已經從負面的在社會裹挾下飽受折磨的意象,轉變為奮發拼搏以臻完美,進而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象徵。對此,張頌仁曾做出這樣的解讀:「對大眾臉譜的描繪即賦予了自身假想的力量。帶了面具的人物,一改被動承受的印象,變得更加主動,能夠像社會人那樣進行互動。」在《面具系列-2000-B-3》中,面具後的人物變得更加鬆弛,觀者能夠想像原來的那個都市新移民已經變得更加遊刃有餘,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成就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因此,這幅畫中的面具已經不再是精神壓迫的標誌,轉而成為了追逐社會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