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傳統的肖像畫標準就是肖似對象的客觀自然特徵,而出色的藝術家更能通過人物的面部表情而深入對象的靈魂,把人物的性格和情緒表現,甚至作畫人的主觀精神,與對象相互融合,成為一個心靈交流的結果,因此肖像畫一直都是最引人入勝的畫科。人面,理所當然是肖像畫的焦點,不過,出色的肖像畫家,更能通過人物的第二張面──手,傳神地把深層的心理活動現之於外。曾梵志就是一直在肖像畫創作中表現人物的「兩張面」,完美結合表情和動作,解剖靈魂和肉身,把人更完整地表現在作品中。
曾梵志在《面具之後》(Lot 44)中,直接地從頭頂擦出幾道粗線,比《面具》系列時期更強調原始的表現力,人的靈魂好像被具體化地釋放出來。畫中男子頭部比例明顯比身體大而見誇張,五官的處理傾向強調人物原來特徵,頭髮兩邊向外扭曲的造型令人物更具個性。他緊閉著唇,眼神堅定地凝視畫面之外,看似財智兼備的成功人仕。畫中人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身份,而非中性的虛構角色。這樣的創作動機,令人聯想到在攝影術未發明前,肖像畫是作為保留個人形象的唯一重要手段。昔日宮廷貴族和上流社會特別重視出色的肖像畫家,好像委拉斯貴茲一輩子為宮廷服務,戈雅為西班牙國王全家畫像等。男人身穿的紅色高領外衣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的中產品味,也側寫了藝術家對服飾的個人記憶和情緒的轉換:從代表革命的少年先鋒隊紅領巾,到時尚的紅色外衣,印證了社會主義符號到資本社會造型品味的過渡。
人面和紅色衣服以外,最叫人注目是男人交疊在腹前的雙手。他的手不合比例地大,就同早期《肉聯》、《面具》一樣。而跟同期不少肖像畫的雙手分開比較,這個動作更強調人物的內在情緒。曾梵志描繪過的手部變化繁多(圖1),《醫院》系列的手表現出等待的焦慮、無奈與無助;《面具》系列的手則貫徹地暗示都市人壓抑在心底的不安和緊張;而這張《面具之後》中的男人,以輕握的動作表現出舒適、安詳、自信和淡定。對比巴洛克油畫大師林布蘭的肖畫像(圖2),同是以手部微妙的處理,去配合表現人物的內心;至於現代藝術家蒙克的名作《吶喊》(圖3),人物歇斯底里的表情將內心的不安直接表現,配合那緊抱頭顱的雙手,完整地把個人的瞬間情緒表露無遺。
兩米高的大幅油畫布上,只有一個男人的孤單身影,背景是大片的空白,乾淨得不著痕跡,我們無法在這張名為《面具之後》的繪畫上,看到任何有關政治、歷史、叙事等等元素,或是1990年代中不少中國當代藝術家追求的觀念性。這是曾梵志在《面具》系列後慢慢蛻變而成的新肖像畫風格,他曾強調,自己的創作重來都是關心人的本身,而人亦正是構成肖像繪畫最重要的部份,這點解釋了畫面只有單純人物的描繪而放棄其他的細節,就像中國傳統人物畫家往往會對背景輕視,以突出主體一樣。若果對照西方巴洛克時期繪畫在光影對比上的處理,可以看到那一大片的黑影所營造的強烈反差,其實也是為了突出主角的重要性,而且增加對空間的幻想。只不過古典油畫採用了「實」的處理,而曾梵志或者中國畫的背景留白,卻是一個「虛」的手法。男人的一雙小腿像水墨畫般被淡化到「白」的效果,令人想起卡拉瓦喬在《聖馬太的召喚》(圖4)中如何把人物的身體溶入到一片黑影之中。
從《肉聯》、《醫院》、《面具》系列,到《面具之後》,曾梵志一直不倦地尋找著肖像繪畫的新路向,無論主題如何不同,他的核心始終如一地關注著人,在肖像畫的創作中,把現實觀察和主觀描繪完美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