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郝量研習中國水墨畫與傳統工筆畫三礬五染的技法,結合從古代文學中的志怪小說擷取的題材,將“知識考古”的理念融入繪畫創作。在長卷《雲記》中,藝術家從以往關注生命體驗以及歷史感悟的題材,轉變到更具文化意識的探討,當中所展開的一場“玄學”與“科學”間的對話。郝量以工筆繪畫作為理性的表達,宋代繪畫的細膩筆法和精妙沉著的色彩,通過鋪陳的敘事方式在延綿起伏的山水中展開。作品記錄了郝量以當代思維置換原有典故,從而對傳統認知方式進行再思考,亦印證了藝術家個人對自身及世界關係不斷考量的結果。
郝量的《雲記》著重對於空間轉換的描繪,他把自身看得相對於外界更加宏觀,這也就提出了對科學精神的懷疑。《雲記》 分為四個空間和層次, 藝術家把主觀認知放在了情節展演之中,徹底打破了古人線性敘事的常態,由自然空間轉換到人體空間。
第一層空間由五彩祥雲裡的煉金術師為引子,石青色的山石與淺絳紅色的祥雲引出仙境。隨著空間和時間從右至左推演,第二層空間中出現了大象的骨架以及類似“庖丁解牛”的場景,而一旁的樹叢中隱匿著“維納斯”(西方傳統神話經典)的形象。“生死”是西方傳統和當代藝術常常討論的題材,題材常被賦予生物學、科學和宗教的意義,而中國傳統繪畫通常並不直接觸及這樣的題材,即便從《庖丁解牛》這一中文名篇(《莊子•養生主》)中演繹出來的,是超越解剖過程科學性描述之外的哲學觀,即對養生和遵循虛無的自然之道的闡釋。
從天上的五彩雲到人間枝繁葉茂的美景,通過一條瀑布的劃分,我們進入了第三空間:畫的上部被烏雲籠罩,看似人間的路上,靠場景,情節,敘述的方式來承接所有的轉換。反向的滑輪、在樹下吊起的小鹿,都隱喻著符合物理學原理的地心引力;而一旁的能量收集場與雷公發生關係,自然空間的樹木開始枯萎,骷髏形象穿上了白大褂與不遠處的人共構了一個實驗場景,像製造雲的化學實驗,實驗架下的湧流澎湃,暗示著強大的力量正在產生。而繼續往左最後一段,風雲間通過內臟、眼球、腦體的能量傳達,一根著火的血管飛向天際,漫天火紅結束了本卷。
中國傳統山水手卷的內容常常是尋求天人合一,以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外在和內在平衡,西方風景卻重在對於自然的觀察與捕獲。而郝量的《雲記》手卷,從仙界的起始到人間的生死,再到從物性到神性的轉換,提出了現代性過程中所滋生的理性和瘋狂之間的關係,而正是那種變異要素的存在,使得這些時空的跨越得以發生,從外部(山水)空間到自身(人體)空間的跨越關係與藝術家本人在當代生存中所面臨的問題。
郝量繪畫的方法和材料都源自傳統,卻用蒙太奇的手段帶進了現實的特徵和隱喻,在水墨長卷中引入了影像藝術的視角和概念。而他又不強調作品與現實的結合,因為傳統水墨的精神需求要求與現實保持距離。傳統是線性的敘事,空間時間是自然觀的,而《雲記》在手卷繪畫中跳躍性的組織了空間的轉換,又結合傳統手卷敘事性的特徵,是強調在中國傳統繪畫的本體內進行突破的當代水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