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草間彌生於1958年抵達紐約,隨即成為當地前衛藝術界的重要一員,並創作出“無限之網”系列畫作,以複雜精細的筆觸描畫蕾絲般的圖案,達至接近催眠的效果,自此廣獲推崇。這些畫作顯然脫離了1950年代紐約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不同於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 和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等藝術家著重姿態和動感的“滿布”繪畫。雖然草間希望擺脫抽象表現主義的美學觀念,但仍然在作品中加入“滿布”繪畫的風格,完全覆蓋畫布、物件以至房間所有表面。
《無限之網OOAXT》作於2008年,草間彌生以此作再次探索無限這個主題,沿用其作品中不停重覆出現的題材和風格,執著而投入地繪畫細小的圓形圖案並以之覆蓋整幅畫布,反映出其嚴格、準確、彌漫冥想氛圍的創作模式。草間通常逐層仔細繪畫,製造編織的質感,直至畫滿整幅畫布,所以每幅畫作皆創作需時。她在黑沉的畫布背景上加上紅色的顏料,使深沉背景夾在小圓圈之間,製造裂縫的幻覺,漸漸形成網狀效果,恍如無限深淵。雖然從遠處看似寧靜,但近看卻會立即感受到草間創作方式的震撼,密集的紅和紫色調仿佛要把觀者完全吞沒。羅拔‧尼卡斯(Robert Nickas) 指出:“她的畫作不光是看的,還要把人吸引進去。”(羅拔‧尼卡斯著“草間彌生”展覽目錄,高古軒藝廊,紐約,第88頁) 這種“包圍觀眾”的意念其實源自草間彌生自身的體驗,她自十歲開始看到如夢似幻的畫面,四周經常被圓點、花朵及各種各樣的圖案所包圍。
圓點成為草間彌生的標誌圖案,並跳出畫布,開始覆蓋各式各樣的物件表面,包括地板、牆壁及其他實物。草間彌生在1964年說過:“我的網不斷擴張,離開我和畫布,開始覆蓋牆壁、天花板,最後充斥整個宇宙。”(節錄於《Yayoi Kusama》,第103頁) 在已逾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草間的作品在國際藝壇上舉足輕重,除於1966年及1993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日本外,亦曾於無數博物館展出,包括洛杉磯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里斯沃克藝術中心、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以及馬德里藝術中心博物館。 在2012-13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為草間彌生舉辦大型國際回顧展,隨後巡迴至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