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我們一般熟知的繪畫作品當中,一幅優美的靜物畫應該擬真、細節繁複、畫中所繪亦為眼中所見。但是常玉打破常規,在他的畫中,通常不見繁瑣的筆觸、複雜的色彩,以及常規的構圖。在本次常玉的靜物作品《白瓶與玫瑰》(Lot 11)當中,常玉並未真實地描繪所有細節,以裝飾性來說,畫中盛裝玫瑰的瓷器花瓶應該對稱;以繪畫性來說,畫中玫瑰以及綠葉應該枝椏如織、鮮嫩欲滴;以物體視感而言,畫面應具透視構圖;以色彩而言,玫瑰色彩應紅花綠葉。然而,富含深厚東方文化底蘊的常玉,不但打破西方自古以來對線條、色彩以及構圖的古典美學,在發揚東方靜物欣賞的道家哲思外,也打破東方僅含意境忽視空間的繪畫哲學,由此超越東西方藝術繪畫,站上國際藝術舞台而屹立不搖。
墨葉玫瑰 瓶中水墨
《白瓶與玫瑰》創作於1931年,是常玉普遍使用粉紅色的創作年代。根據常玉現有的相關著錄與出版資料顯示,目前有紀年的油畫作品最早可追溯至1929年,粉紅色於時已為畫面的主要色調,使用至其繪畫中所有不同主題。觀看當時作品,常玉畫面最多使用三至四種色彩組成,其中以乳白、墨黑、粉紅或深藍的比例偏高,通常採取高明度與低明度相互襯托,可看出此時期常玉將顏色降至最低限的創作意圖。而《白瓶與玫瑰》主以乳白、粉紅以及墨黑為組成色調,本應為襯托紅花的綠葉,卻被常玉反客為主,寫意簡筆的粉紅玫瑰成了點綴墨葉的客體,繪畫哲思回歸至傳統東方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低限的彩度描繪以顯微的粉紅色彩打破人文水墨意境,描繪出別於東方傳統水墨的平面構圖,卻也自然構成一幅高度精彩的西方油彩作品。
人文風景 符號意象
若將主觀題名自觀畫條件抽離,映現觀者眼前的物體形象僅成圓形、橢圓形等幾何符號圖形。現代繪畫之父塞尚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來」。他將自己的藝術思想以幾何形體展現物體量感,忽略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性,由此展開並影響立體派及野獸派等現代藝術的發展。而常玉所塑造的玫瑰風景,忽視質感及造型的準確度,忽略體積量感,摒棄準確色調,卻運用東方水墨傳統繪畫中朱色款識與水墨黑色的和諧,以粉紅及墨黑構成畫面唯一展現的符號意象,是常玉突破東西繪畫傳統,再造現代東西繪畫融合的表現方式,也是他以東方人文繪畫、自成西方符號意象的結果,展現以物寓情,寄予心中「見山不是山」的人文情懷。
東方傳統文化的靜物欣賞近似於一種「以心為本」、「以悟為則」的道家哲學,內心體悟的感受多於形式的細究與探求,生根於東方文化,滋養於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常玉藝術的表現技法即展現個人內心對觀察自然一切事物的看法。粉紅油彩的唯一獨特運用是《白瓶與玫瑰》打破東方繪畫格局的方式。有意識地選擇粉紅色為創作核心是常玉在繪畫中開創的另一新式格局,使其在往後十餘年間不斷以此為基礎進行對於造型和空間的探索,開創藝術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是其成為第一代華人藝術大師的一大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