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曾梵志
面具系列 2001

油彩 畫布
2001年作
簽名:曾梵志;Zeng Fanzhi(右下)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很少中國畫家像曾梵志一樣,有著這樣富於深度、層次複雜的藝術發展生涯。成名初期,曾梵志的畫作見稱於其坦率直接的情感,迅速引起的本能心理觸覺,以及典型的表現主義畫風;隨著時間過去,雖然藝術表現手法逐漸轉變,他依然繼續以自家的美學詞匯,重新檢視個人生活和感受,在今天中國當代成名藝術家中別樹一幟。 綜觀這些年,「面具」系列對曾梵志後來的創作影響深廣,畫中主人翁的面具亦逐漸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符號。文化上而言,「面具」系列代表中國某一代人的聲音,當時中國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正經歷急速的轉變。透過這些人像畫,藝術家探索公共和個人之間,對認知「真理」存在的巨大諷刺性差距,探討中國現代社會裡情感表達的坦誠程度,以及暴露當人被迫扮演一個新社會角色時所經過的內心煎熬。在較後期的「面具」系列,曾梵志開始在社會和心理層面上探索成功的意義及其啟示。藝術家不僅紀錄成功帶來的種種焦躁,也記錄自己初抵大都市,與寂寞和孤獨搏鬥的掙扎過程。現代中國城市建設一日千里,同時要求人對社會有所貢獻,令躊躇滿志的城市人無法融入其中,反被異化感和疏離感重重壓垮。藝術家一一記錄這些小人物的感覺,辨明這些感覺的確存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已被證明能滋養一個藝術家的成長和發展。 《面具2001》(Lot 29)描繪一個莊嚴肅穆的人物,身穿一絲不苟的三件套西裝,手插口袋,孤獨地站在山峰上。西裝跟無邊無際的背景融為一體,腳下地面隆起,令主角彷彿化成一尊矗立巔峰的巨型雕像。背景呈圓拱,就像透過照相機的廣角鏡頭看到的畫面。這是一個渴望表現自我的意象,強調藝術家對於在其年紀需要面對的逆境和困難,他的想法和理解開始有所轉變。主角的面具讓人無法看到其實際面貌,卻成為一個暗喻,讓人了解他孤傲、冷漠的心理狀態。他的雙眼不再是靈魂之窗,而是淪為兩顆空洞無物、令人看不透內心想法的黑色珠子。為了增加心理深度,曾梵志筆下的肌膚就像未煮熟的生肉,顫動腫脹,彷彿壓抑的情緒正在拼命尋找釋放的出口。 「面具」系列自20世紀90年代初首次登場,在風格上幾經變化。最早期「面具」畫中的主角無法跨越自己跟他人之間的鴻溝,因而飽受痛苦和折磨;後來,作品較少顯示與外界的鬥爭,反映個人和情感的牽扯傷痛源自內心更深處。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創作主題的焦點有著明顯轉變,筆觸變得精細工整,繪畫工具亦更為講究。背景演變成不同深淺濃淡的色塊,令人想起馬克.羅斯科的畫作《藍與灰》(圖1)。手插口袋的強勢站姿則讓人想起雅克.路易.大衛的《書房中的拿破侖》( 圖2)。《面具2001》和《書房中的拿破侖》,兩位主人翁都展示著一個男人攀上成功巔峰時的模樣,自我感覺看來相當良好。但《面具2001》袖口露出的肌膚,卻透露成功背後的緊張和焦躁。也許,藝術家在暗示一個事實:成就背後,總有壓力,總要付出代價。 《面具2001》的自然景物用色肅穆,孤單的身影佇立在山頂上,彷彿跟大自然融為一體,有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壯麗之感。這令人聯想到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卡斯巴•大衛•佛烈德利赫的名作《霧海上的漫遊者》。有別於《霧海上的漫遊者》對自然景物的強調,《面具2001》的風景似乎並不重要,人物佔據大部分畫面,挑釁般挺立在觀眾面前。畫中的人像彷彿已經昇華,或許意味著人面對逆境,自我轉化,最後大獲全勝。 較早期的「面具」突顯日益淺薄的社交世界裡,交心實在難如登天;而在《面具2001》裡,主角形單影隻,根本無從顧慮能否與人交心。畫作訴說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無法交心的逆境,而是人若要塑造一個無懈可擊的成功形象,他必須面對的挑戰。《面具2001》呈現的,是一種抱負,也是一把兩刃的劍,人總是嘗試跨越理想形象和現實真我之間的鴻溝,亦暗示華麗成就背後,有時高處不勝寒。從積極一面來看,畫中個人形象的昇華,也許是藝術家對人類克服困境的能耐的頌揚。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