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些比真人還要大上一倍的人物與物質的表象之間,存在著一種令人熟悉的矛盾...類似的存在看上去再自然不過,在一片汪洋與藍天的襯托下,幾乎自成一片風景。」尼克‧衛德里
生於1946年的陳逸飛,自幼便才情不凡,早年就讀於上海藝術學院時接受嚴格的寫實主義訓練。儘管身處傳統寫實的藝術氛圍,陳逸飛卻從未自我設限。他對藝術抱持著開放態度,並大量以非傳統的藝術形態(如電影與知名繪本等)擷取源源靈感。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陳逸飛被徵召至北京繪製帶有濃厚政治宣傳色彩的作品。儘管這些畫作得到熱烈迴響,但同時也因作品用色不符常規而招致「印象派」和「資本主義」的非議。陳逸飛在回顧其過去時,經常將這段時期視為人生中最煎熬的階段。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同時經歷藝術解放以及一波波嶄新西方文化的洗禮。到了八○年代初,陳逸飛移居紐約,一面在紐約大學的亨特學院攻讀碩士課程,一面造訪美術館、博物館並參與聯展。當時在美國興起的「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對陳逸飛而言極具啟發性,這個藝術運動並對其往後的創作風格蓄積了豐沛的能量。里希特等藝術家當時以寫實技法及照相風格引領風騷,藉此挑戰寫實具象與視覺感知的界線。1983年,陳逸飛開始於紐約的漢默畫廊舉行一系列個展。雅緻柔馴的肖像作品與渾厚壯美的《水鄉》系列畫作深受各界好評。1984年的個展,陳逸飛的作品更進一步融合了攝影寫實風格與中國藝術之美學、氛圍與心靈等特質,展出畫作更被《紐約時報》及《藝術新聞》大為讚頌,並將其風格歸類為「浪漫寫實主義」的藝術流派。
八○年代晚期與九○年代之初,陳逸飛回到亞洲殷勤創作,並持續尋找題材。這段期間無論是作品描摹的主題或是創作的素材都有新突破。西藏高原獨特的見聞與體驗,磋琢出他對生命與精神奧義幽邃的體悟。這趟西藏之旅激發出全新的創作思維,第一版的《父與子(西藏)》(圖1),就是在這段時期完成的。畫中所描繪的兩個人物極其細膩傳神,受到照像寫實技法的影響,陳逸飛對於細節的處理更是毫無懈怠。作品的色調鮮活、畫面質感精緻。這也是陳逸飛首度自繪畫領域跨界投入影片拍攝的關鍵年。他的電影處女作《海上舊夢》是部自傳性意味濃厚的紀錄片。1995年對陳逸飛而言更是極為重要,因為他所執導的第二部影片《人約黃昏》便是在這一年問世。這部片當時於坎城影展首映時受到極大迴響,也因此開啟了陳逸飛日後涉足娛樂文化事業的新頁。除了執導電影,他從不曾間段藝術創作。陳逸飛之後與英國倫敦馬博羅畫廊簽約,並開始準備回中國後的第一場個展。「陳逸飛回顧展」確實展如其名,為了準備作品,陳逸回到了西藏,如勁弩般地投入《父與子(西藏) 1995》(Lot 38)的創作。這幅畫引人入勝之處不僅是曠闊的畫布尺寸而已,用色節制精準與強而有力的構圖也讓人為之驚嘆。此外,陳逸飛運用了新穎的技法,並注入影片技術這項全新的創作素材,傳神且細膩地以油彩梳刷出人性的偉大精神。
若欲品味《父與子(西藏)》(1995)這幅作品的獨到之處,細觀此畫縱經纏繞的油彩肌理與渾厚壯美的筆觸質地,當可一窺藝術家工法的奧妙。大地色系的主調與引人入勝的明暗對比,戲劇性地交織出一幅淬亮的巨型光影印象。觀賞者的目光迅速被牽引至畫中最明亮的區域,也就是父親的臉頰。這道金色光束點亮的不只是父親的面容,也照亮了他額頭與雙眼周遭的深紋密網。
畫中厚重的油墨與充滿勁道的筆勢交錯堆疊,以精準的描摹技巧賦予主角堅韌的尊嚴。印象派風格的筆觸構成畫中父親的皮膚,一點一滴刻鑿出頰上的憂悒粗糙。那飽食風霜的面容與背景紮實有力的油彩波濤,筆筆深刻且豪氣激盪。畫中戲劇化的明暗對比營造了一種英雄式的氛圍,超脫塵俗的意象讓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畫作裡的震顫光波。當時畫家普遍以光線投射在天神或歷史場景的手法,用來強化作品主角的非凡氣韻。但若以影片拍攝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光影操作,似乎更加貼切,只因光與影的對比與反差向來更能強化視覺的戲劇效果。陳逸飛的電影作品《人約黃昏》中有多幕夜景片段,這些鏡頭大量運用了昏暗背景與單一光源的手法,默訴著片中男女主角的親密關係。影片中類似的單一光束以及暗黑的背景處理與《父與子》這幅畫的風格近似(圖二)。
《父與子》這幅作品中的父親雙眼望向遠方,看似在仔細地尋覓著什麼,而非凝視著自己的兒子。畫中的年輕人則將是盯著前方的地板,面頰有一半籠罩在暗黑的陰影裡。被漆黑所吞噬的半個臉頰看似與身旁的父親與身處的環境脫節。畫中父與子嚴峻且矜斂的情感,在光與影的表述之下不言可喻。對此阿默德‧哈默曾說道:「藏人旺盛的朝氣與絕佳的活力曾深深打動(逸飛)。藏人的親子關係,尤其是父母對孩子那種溫暖呵護的態度,也在他的心裡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強化藏民情感的同時,陳逸飛也勾勒出一個屬於這些鄉民的真實世界。將這次展出的這幅作品與其早期的《父與子》畫作相比,可一窺作者在構圖與畫面處理的不同。這幅畫除了主角之外,其餘的元素都已消失,創作者將焦點放在人物的描繪上,以巨大的尺寸加深兩名主角的重要性。畫中的父子中間所相隔的距離消弭,畫作的色調轉為低斂沉穩,而背景則空無一物。戲劇化的光源照亮的是彼此的臉,父親身上的毛皮外套,則以較為奔放寫意的方式處理。此外,這幅畫也大量使用了電影藝術的技巧,如畫面景框的切割與特寫角度的運用,目的是為了拉近畫中父與子之間的距離。正方形構圖的空間箝制,其狹隘感更強化了父子之間緊密的互動。多種元素的結合,磋琢出父子之間的深切情感。阿默德‧哈默曾將陳逸飛的創作風格描述為「強而有力的新寫實主義」,這種寫實的高超手法所呈現出的意象、早已超越了主題本身的真實性,寫實之最,莫過於成就人類的精神共鳴。
八○至九○年代中國興起的尋根運動,促使許多藝術家與作家將創作焦點轉向少數族裔同胞,許多描繪鄉土情懷生活點滴的作品因應而生。重建國家認同,是許多創作者當時共同的懷想。畫家與文人透過圖像與文字,去追尋那個尚未被歷史與現代文化所染指的美好意象。那些純樸且真切的鄉土風韻,不但是縈繞於心的完美典範,同時更也是創作者精神與心靈的共同寄託。陳凱歌與張藝謀這兩位導演都曾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展現出熱切激昂的尋根情懷,《黃土地》(1984, 圖5)正是最佳範例。這部電影由陳凱歌執導,張藝謀在當時則擔任攝影師。尋根運動正值高峰,文化回歸與凝視根源的燦然內省,成了孕育中國寫實主義的溫床。1980年,羅中立的作品《父親》 (圖3)具有極深切的歷史意義,陳丹青的《西藏》系列(圖4)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他許多中國寫實大腕如艾軒、何多苓與程叢林等,也都曾以藏族人民或少數族裔文化與生活做為創作的題材。陳逸飛的《西藏》系列,以鏗鏘有力的勁道與筆觸描繪父子血脈與堅毅親情。向來擅長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他,總不忘在的寫實世界中,為作品注入嶄新元素。這幅作品以寫實風格細膩且精巧的技法,結合電影運鏡處理,讓即便最質樸的主角,也能呈現兼容並蓄的古今美感,展現出獨樹一格的大將之風。對於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藝評家卡爾‧魯柏格曾表示其作品為「...印象主義與影片兩種形式的不朽結盟。」 陳逸飛擅長將看似矛盾對立的古典與現代元素和諧地融為一體,賦予質樸庶民英雄般的氣魄。精巧柔暢的技法與嚴謹紮實的創作條理,讓他的風格能自在地穿梭古今,見證了當代照像寫實的燦亮與溫潤感性的肌理。
《父與子(西藏) 1995》這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於1997年代表中國參展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此畫更登上展覽畫冊之封面(圖6)。深度的人性光輝在浪漫寫實主義的雋刻下塑形,這幅作品更是陳逸飛西藏系列的代表作。畫中所描繪的神聖父子情感跨越種族與文化的藩籬,巍巍聳立的巨型肖像每每攝動人心。這幅畫無疑是陳逸飛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巨作。佳士得對於能在此次的晚間拍賣會上,將《父與子(西藏) 》這幅作品再度展現於世人面前感到無比榮幸。一生醉心創作、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陳逸飛生前以不斷創新的手法與獨特理念,為自已所樹立的藝術風格寫下了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