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石田徹也
工作
油彩 畫布
2001年作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06年《石田徹也遺作集》求龍堂 東京 日本 (圖版,第60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我強烈地想當個聖徒般的藝術家,真的相信世界會透過一筆一畫而被拯救。」 -石田徹也 石田徹也1973年生於日本靜岡縣燒津市,2005年死於東京火車平交道事故。其創作生涯只有短短十年,卻留下180多幅傳世之作。他以細膩寫實的筆觸,建構一個超現實的夢魘世界,反映現代社會的沉重壓力,譜出生存的哀歌,作品震撼人心,成為同輩日本當代藝術家中之表表者。 石田徹也的創作反映個人被囚困在社會體制的天羅地網之中所感到的幽閉恐懼。一幕幕虛構的場景,觸目驚心,描繪20世紀中後期冷酷無情的世界,科技日趨先進,人心卻越發虛空。他將年青人的絕望失落、徬徨無措隱藏在幻化成人型,時而半人半獸、時而半人半機械的主角身上。石田對社會的批判,令他在主流的動漫風格藝術中脫穎而出。筆下主角的容貌與他本人出奇地相似,但情感卻是壓抑的,突顯出內心的悲痛莫名、淒然静寂。 《工作》(Lot 42)的佈局詭異,景致荒涼,用色沈鬱,滿載石田對日本社會結構的控訴。畫中兩名男子作白領打扮,身處一個辦公室環境之中,但整座建築物尚未建成,背景是連綿的山丘。整個工地瀰漫着一片陰森,令糾結複雜的情感更形沈重。色層細膩、極度工整的筆觸,反映藝術家全情投入創作之中,心無旁騖。儀式般的描繪方式呈現出蛋彩畫的特徵。一層層薄薄的半透明油彩,形成豐富的層次,將畫面色彩的飽和度推向極致。一筆一劃都一絲不苟,塑造出立體的面容,富有深度。 石田深切體會到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衝擊。日本的戰後經濟在60至80年代創造奇蹟,步入90年代形勢急轉直下,經濟泡沫爆破,整個社會陷入「失落的十年」。石田生於70年代,童年時經歷日本經濟高峰期,長大後成為藝術家,卻正值日本的經濟嚴重衰退。他的敘事風格,與新客觀主義代表人物喬治‧格羅斯有着深切的共鳴,其作品《街景》(圖1)痛斥威瑪時代的社會時弊。石田的作品《工作》創作於日本失業率高水平期間。日本人的價值觀變越來越抗拒群體和諧至上的固有觀念,轉而追求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這種懼怕社會的心理現象,往往是由高壓的工作文化所造成。刻苦耐勞的精神一向被尊崇為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基石;然而,以犠牲個人而成就集體利益。 《工作》的構圖帶出了社會與人民緊急相連的關係。未完成的建築物象徵資本主義的烏托邦,在那裡源源不絕的生產與無窮無盡的消費,相輔相成。安全扣隱喻社會的安全網;但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無可逃避的社會制度。牢固的社會結構導致流動性和空間的喪失,形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躁動不安。畫中兩個人物一模一樣,暗示人類經已被物化,可以被輕易取代。陰森孤寂的畫面,映照出個人痛苦無助的處境。被殘酷現實異化的人物,為了生計不得不出賣自己,生命已變得毫無意義;沈默木然的眼神,傳遞着無聲的哭訴,流露出生存的焦慮。然而,窮途未必是絕路;前方的人物,閉目沉思,似乎在追求內心的平和。畫面的透視線交滙在右上方的道路,也是全幅畫最明亮的地方,也許出路就在不遠處。 石田曾說:「最初只是自畫像。我想把懦弱可憐和不安的自己變成笑話或可笑的東西…有時被視為嘲弄或諷刺當代人的作品。後來我不斷思索,決定把角色延伸至消費者、城市人、勞工和日本人。」石田擁有敏銳的洞察力、人文關懷的精神,他將現代人壓抑在內心的窒息絕望和人際之間疏離的情感,以荒誕的視覺語言表現出來,直達觀者的靈魂深處,令人不禁深切自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