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他偏愛某些色彩,玉石或果園的綠,天藍或海藍,金黃,秋褐,灰白,他時而將他們融合,時而將他們對立,他打破形式,讓光顫動,在反差的系統上模糊價值。
- 皮埃.卡班
(抽言)
繪於七十年代的《第四O四號》(Lot 55),是朱德群作品中少有的一件作品,具極高韻律及穿透性。作品的設色及筆觸律動皆見獨特。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朱德群的作品主要用冷色,較少用黃與橙等暖色(圖1)。《第四O四號》讓人迷幻在冥想的空間。這位藝術家以平蕩的筆觸營造韻律,亮出一片誘人的廣闊空間。
在1964年,他以厚彩法繪製《構圖 No. 168 (河渠山景)》(圖2)。後來他開始脫離尼古拉斯.德.史岱爾及他抽象藝術的風格:以不同長度、厚度的線及厚彩覆上畫面。對西方抽象藝術家來說,藉由在平面上施加線條,可以營造出三維的立體效果。
對傳統中國畫家來說,線條不應使紙張畫面變得繁雜,反而該引伸出對空間的感知。《第四O四號》是朱德群七十年代畫藝成熟及嫺熟藝術表現之影像。他在追溯傳統中國繪畫印象的同時,亦吸收了西方抽象藝術的技巧及觀點。在平面之上,《第四O四號》引發出靈性美和未知虛空的感觸。
視線聚集畫面中央,可見一條通透虛空的「之」字。「之」,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法 (圖3)由中國畫家及藝術史學者王伯敏提出,「之」解釋了入畫景物及紙張之關係。在紙上作「之」字,中實而左右虛。
在《第四O四號》中,朱德群重新畫「之」,在中央以橙黃二色,用流線形加重,兩旁賦上深綠、藍及黑,產生出使人迷人的虛空之美。
無論就其來源,社會意義還是技巧來說,繪畫都是穿越世紀與文化的一個視覺和精神場所;朱德群通過旅行和發現不斷尋找的正是這個場所,儘管這些發現有時與他本人的畫風南轅北轍。
- 皮埃.卡班
(文字中抽言)
在1956年赴法以前,繪畫技巧嫻熟的朱德群一直勤於學畫及書法。中國山水畫源於晉代 (265-422),宗炳的《畫山水序》是中國藝術史中第一篇從理論上分析山水畫的作品。此作深受老莊道家思想影響,為中國山水畫的意識形態定調。書中提倡簡約,主張以淡墨作畫及強調留白。透過多重視角,甚至沒有特定視角來解放視野。早期中國山水嘗試探討及解釋未見未知之物、以及虛空幽玄。
為了向中國傳統繪畫致敬,及表達對西方抽象藝術的尊崇,朱德群在《第四O四號》一作中,以前所未見的手法探討天與地、靈魂及生命、黑暗與光明之間的對立及精神。作品全面投入於對自然及力量的永恆探索之中,嘗試釋放大地奔放的色調,以平蕩筆鋒,把重重黑、綠和藍的色彩推動至畫面中心,不為沈澱,而是開闢新天地,使光明照耀,帶出橙黃光輝。《第四O四號》一作歌頌光明前的黑暗、重生之前的破壞、春之祭前之悸動。
由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春之祭》,是伊果.史特拉汶斯基編寫的現代芭蕾舞劇,由塞奇.戴亞吉列夫及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編舞。1913年5月29日的晚上,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首演後,《春之祭》改變了當代芭蕾舞史。表演配以令人戰慄的低音管及弦樂,觀眾哄然,台上的表演一片混亂。
把《第四O四號》和尼古拉.羅利奇1912年為《春之祭》(圖4)作的第一幅流動場景佈幕《親吻大地》相比較,可見大地及自然、精神及生命最原始的力量。把兩作垂直並列,不禁令人覺得似曾相識。《第四O四號》顫動破壞,一如《春之祭》那夜的低音管;《親吻大地》則撫慰重生,為混亂的大地復甦力量。
《第四O四號》是自然與生命誕生之前,在太初之時,地下的混沌。《親吻大地》是樹木、河川、山丘的敬禮,大自然對《第四O四號》、《春之祭》、生死的對立、大地與宇宙、精神與生命、黑暗與光明的敬禮。
朱德群以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由筆觸引出的詩意律動來追溯過去。他以西方抽象藝術的力量思考現在。他以其成熟及多變的畫藝及自信,從虛空中,在故土東方,在西方旅途中,解放出他獨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