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草間彌生
無限的網WHXOTLO
壓克力 畫布
2006年作
簽名:Yayoi Kusama(畫背)

出版
2008年《Rose is a Rose is a Rose》De Elf Lijnen基金會 奧登布爾格 比利時 (圖版,第21頁)
展覽
2008-2009年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De Elf Lijnen基金會 奧登布爾格 比利時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生於1929年的草間彌生,出身保守富裕家庭。最初學習傳統日本畫,但她對死板的課程感到厭倦,故此轉而投身西方前衛藝術。雖然她在日本已經從事創作,但卻是在旅居美國的十五年間奠定以圓點和網作為個人標誌性的符號。1959年,草間不理家人强烈反對,遷居紐約。當時紐約藝壇百花齊放,爆發無比的能量;草間彌生見証了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女權主義、概念藝術、行為藝術、以至極簡藝術的興起。她的藝術包含上述各種藝術運動的元素,甚至在某些方面作出貢獻,但卻從未被其中任何一個類型同化。 行為藝術為草間提供一種新的方式直接面對個人的恐懼和焦慮。她在自己的身體塗上巨大的圓點,把自己置身於佈滿圓點的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之中,完全地與自己的作品「融為一體」。她又曾於中央公園和布魯克林大橋等地進行偶發藝術行為,在裸露的人體上繪上圓點。草間以身體創作行為藝術,令人聯想起日本前衛藝術運動「具體派」。具體派藝術家致力「打破藝術、普通大眾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障礙」,他們往往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創作媒介,通過動作表現空間的轉變和時間的流逝。例如,白髮一雄的《挑戰泥土》就是以身體在泥漿中翻滾扭動,塑造出泥土雕塑。他以足作畫,享負盛名;隨心而動,沒有刻意的計算,在創作中釋放自己的潛意識,回歸自己個人的本性。 草間彌生這幅長達十米的作品,是歷來出現在拍賣會中最大型的《無限之網》畫作之一。銀色的圓圈細點,在一片漆黑之中蔓延,密密麻麻,形成一張錯綜複雜的巨網。《無限之網-WHXOTLO》(Lot 65),抽象而簡約,猶如一望無際的山水,無始無終無盡,意境之深遠,與趙無極及朱德群兩位大師的作品不遑多讓。正當20世紀亞洲急劇邁向現代化之際,三位藝術家都曾旅居歐美,他們的創作汲取了西方藝術的養分,在傳統的亞洲藝術以外另闢蹊徑。草間彌生不單與西方藝術作出交流,更將東西方藝術融合,發展出個人獨有的風格。 《無限之網-WHXOTLO》令人聯想起莫奈的《睡蓮》(圖1)。《睡蓮》的主題是莫奈家中花園水池的倒影,捕捉天色與光影的變化。莫奈立意要創造一個環迴全境,讓人置身其中,感到完全被水包圍,產生「無邊無際的錯覺」,使觀者立時進入一個「沉思冥想的避靜之所」。草間彌生的作品同樣地也是波光粼粼,讓觀者徜徉於寧靜的懷抱之中。單色的《無限之網》系列埋下草間往後五十年簽名式風格的種子,孕育出舉世知名的《南瓜》系列;它的簡約元素,更被視為極簡主義運動的先驅。這個著名的標誌性圖案,其實源自她的幻覺體驗:眼前一切都被無窮無盡的圓點和網格所覆蓋,就連自己也不例外。「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都滿佈同樣的花紋)…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繪畫是她宣泄的途徑,從而紓解幻聽幻覺的困擾和恐懼。 這幅長達十米的作品氣勢恢宏,儼如一度無限延伸的空間,超然物外。它對幻象和現實提出質疑,因為兩者的表象,會隨著時間推移,在觀者的感知中有所改變。細緻的厚塗顏料,令這張網看來牢不可破,彷彿背後隱藏着更深邃的虛空。厚塗層上微妙的變化,令鋪天蓋地的小點形成圖案,它們看來像是隨着觀者的目光集結流動。草間的靜物畫向來偏向唯物主義,由物質構成,局限於物理世界的範圍之內;而這幅作品則截然不同,有着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根據相關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主觀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主觀唯心主義的鼻祖喬治‧貝克萊主教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或感知」。不斷向四周擴散的網開創出宇宙的浩瀚、原子的渺小;從無限大至無限小,無遠弗屆。它既不是東方山水,也不是西方風景畫,而是草間彌生心中獨有的非物質實體,正如她所說:「消融自我,回到宇宙的自然狀態」。它引証東方哲學思想中的無限概念:不斷有機地變化、構建和創造。連綿起伏的灰色圓點陣將觀者徹底包圍在網內,令人如入禪靜之境,但卻又同時感到令人目眩的躁動不安。 草間不斷重複的圓圈和波點,是其精神病的具體表現,同時亦成為她的個人象徵。穿着相襯服飾在自己的新作前拍照,已成慣例。照片中的她與作品無分彼此,成為一體。這種獨特風格,加上個人魅力,使她與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成為知交,如唐納德‧賈德、約瑟夫‧康奈爾和伊娃‧黑塞等。在紐約期間,她風光一時,但作為一位女性藝術家,身處於一個白人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始終是一個局外人。 1972年草間彌生因身心疲累、經濟拮据,於是回到東京靜心寫作,她的作品吸引了一班狂熱的支持者。數年後,她自願進入東京晴和病院,居住至今。在80至90年代,她幾乎被遺忘,直到好幾所重要博物館為她舉行回顧展,並於1993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才重新受到注視。她的藝術作品價錢屢創新高,與路易威登的時裝協作廣受歡迎,著作更是一紙風行;今天的草間彌生,已經不再須要自我消融。她已經成功掌握了面對自己疾病的方法,將之體現在繪畫和攝影之中,成就永垂不朽的作品。縱使在85歲高齡,草間彌生仍孜孜不倦地在晴和病院對街的工作室努力創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