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古代畫家沒見過自己的畫冊,更沒見過自己的畫變作無數局部。如果我沒弄錯,六十年代前,畫冊製作大抵是刊印全畫,之後,切割局部,放大局部,漸漸用於各種版面設計——這本卡拉瓦喬大畫冊,即是由局部而“出血”的設計,貫穿全書。人眼看人、看畫、看一切,早就是選擇性的,局部的,因而是放大的——科技實現了局部觀看,卡拉瓦喬們於是被瓦解了。什麼叫做經典?我的定義,即任一局部經得起切割,經得起放大。芬奇的袖珍素描,波斯的皇家珍玩,中世紀經書,埃及小牙雕,被數十倍放大,而人眼即刻歡迎而適應。無數被放大而凝固的局部,正在持續改篡、褻瀆、抬舉、發現,並刷新全部美術史——尼采說:一切重新估價。數碼科技說:一切重新觀看。文藝復興和巴羅克畫家,個個是天才導演,是懶得寫作的文學家,卡拉瓦喬,尤其是。前幾年讀他的傳記,短短三十來年性命,幾番出走、移居、鬥毆、逃亡,可他的畫沉著淵靜,一絲不亂。畢卡索討厭他,可是倫勃朗、拉圖爾、包括魏拉士開支,莫不受惠於他。”
——陳丹青
將油畫作為理性的思考手段,陳丹青於70-80年代以創作寫實系列的“西 藏組畫”驚動畫壇,因而在中國現代藝術發展道路上立下歷史性的里程碑。自1998年起至今, 結合現今的藝術語境,創作出《畫冊,寫生》系列作品。摒棄早期以寫實刻畫記錄風土人情以及生活片段,且反映一代人的生活狀態的創作風格,在畫冊系列中,陳丹青以描繪靜物為主軸,把臨摹、寫生與創作三者結合,以記錄當代人對文化藝術的全新解讀。
自藝術家在17歲與一本門采兒素描畫冊相遇,便與畫冊這一載體結下不解之緣。從遠古時代即有類似於畫冊的記錄方式,在千年的遞變下成為集結藝術文化之大成的載體,印刷品以及影像等複製圖像的媒材所反映的便是當下現實社會的面貌。出自對圖像本體的熱愛,陳丹青把臨摹物件通過深度的思考從而轉化其舊有形象,以新相示人,於寫實和觀念繪畫間取得平衡。在《被瓦解的卡拉瓦喬之二》(Lot 110)中,陳丹青將原圖分解,再重新組構繪畫元素,以拼貼的方式呈現,實踐的同時將藝 術的哲思並置於畫面,並以“瓦解”作為此畫幅題 目,一語道中創作核心思想。陳丹青通過寫實的手段,把本屬於靜物的書與畫,通過重迭式的分離,在畫冊作品中排列重建,以賦予畫作新意義。此手法與英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米爾頓所創作之拼貼式繪畫中挪用、並置圖像的表達方式相仿。 同將被普世認為人類文化結晶的至高藝術品拆解,注入畫家個人的主觀意識,重新組建,把經典作品轉化成獨具個人藝術語彙的當代繪畫。
在《被瓦解的卡拉瓦喬之二》中,陳丹青沿用拆解組構手法,把巴羅克光影巨匠的名作分解,並在重新描摹大師 畫作的當下,試圖尋找埋藏在畫面故事中的敘事性。卡拉瓦喬這位放蕩不羈、獨樹一幟的藝術家,將人物面部變化刻畫的精細入微,高超的寫實描繪技巧將聖經中神聖的人物顯的格外親民。陳丹青從臨摹的過程中體會卡拉瓦橋創作畫中物件時 的體認與付諸的情感,猶如傳統學習中國畫臨歷代大師作品一 般,以傾慕崇敬的態度揣摩畫者的創作心境。陳丹青畫中有畫的構圖巧思,不僅賦予逐格畫面如風格派藝術所講求的跳躍型的節奏,更是提供觀者一個重新解讀古典大師經典作品的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