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朱銘
太極系列
木雕 雕塑
1995年作 ;及 1996年作
款識: 朱銘 '96 (刻於右手底部) ;及 朱銘 '95 (刻於底部)
來源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此作品附台灣思維藝術畫廊之作品保證書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不少人問過我人間系統與太極系列之間的關係,如果要譬喻的話,我會用毛毛蟲與蝴蝶來形容 – 牠們的造型、生活形態都不一樣,然而卻是同一個生命體。」 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朱銘憑藉內引著東方精神的《太極》系列雕塑,獲得亞洲、歐美藝壇的關注,他用木材、青銅、不鏽鋼以及保利龍等多元的素材,傳達自身的藝術觀與文化底蘊。 「太極」的本意,本就有陰陽二氣、二元對立而又渾然一體之概念,二者相生相長,以繁衍無限、派生萬物。為呈現太極的動勢,朱銘簡化並捨棄形象細節,創作出靈動自由的雕塑。 「太極」的意涵不單體現在形式上,也能在木材與刻縷中獲得高度的體現與抒發。朱銘以「雕」與「刻」的技法,由外往內削減地雕刻,假設造型被藏在木材中,一步步地被發掘出來(圖1)。朱銘曾表示,有些地方他會用手撕開木塊,讓木材的纖維沿自然的紋理裂開,保留木頭本身的質地;並曾這麼說:「我無權去改變木頭天然的紋路,因為那是一種永恆的生命,是人永遠不能達到的成就,而且比我用鋸刀刻出來的任何東西更美麗。」 在物料而言,曾經是蘊育於歲月中的木頭,舉凡紋理、節籀、傷痕、都記錄著一個自然生命經歷風霜雨露、寒暑春秋的結果。藝術家利用塊面與肌理,順著木材的原有紋理、造型、動態創作。斧劈的肌理也是朱銘作品的表現重點。保留大塊面斧劈肌理的手法與楊英風作品相似 (圖2) ,雖早年曾向楊英風學習雕塑,朱銘作品卻蘊含更多的陰陽虛實與東方哲思。劈剝之間,就形成對話與拉拒,恰如太極所體現動靜交錯、兩儀並生的精神象徵。 作品《太極系列》呈現一位正在出招、另一位成防禦姿態的兩拳手。朱銘刻劃出肢體造型的整體意象,二位太極拳手沒有氣勢沖沖的對招場面,反之是一場行雲流水卻風聲雲起的武藝切磋。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