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對我來說,作畫這件事的第一重要性,並非『作畫』,而是透過作畫來對自己的人生始源的探討,人生經歷的紀錄及感受,和人生展望的發揮。」(2006年《蕭勤》 大未來畫廊 台灣臺北,第82頁)
形式與形狀二者為蕭勤藝術作品中相當重要的元素。自六十年代以降,蕭勤開始在自身的哲思與藝術語彙間建立連結。在道家思想深遠的影響下,他不停地在找尋物體存在的意義,並藉由畫面上各式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圖形表現出來,此特質在他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中最為明顯。曾經旅居歐洲與美國的經驗,替蕭勤的作品添了些許西方藝術的美學氛圍。同時,他卻也深受恩師、中國舉足輕重的現代藝術家李仲生之啟迪,認為藝術不僅必須具有國際觀,更必須是內隱的,且能與藝術家之風骨產生共鳴。
蕭勤最為世人所熟知的莫過於紮實且生動活潑的色彩運用,以及貫穿其整個藝術生涯的高度幾何、抽象之構圖。他於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的畫作呈現多樣的風格,不僅有著在書法書寫之特色,豔麗色彩填勾勒出鮮明的線條、填滿形狀,《無題》(Lot 510)以及《平衡》(Lot 511)即是最佳例證。行至八十年代末,從《宇宙風》(Lot 576)、《宇宙風-28》(Lot 576)以及《Chi – 271》(Lot 512)畫布上充滿動能態勢的筆觸中,觀者可發現蕭勤的心境已更為遼闊、無拘無束 。
另一位與蕭勤風格相近的藝術家韓志勳,也將形式與形狀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韓志勳生涯初期以風景畫為主,其風格雖具西方印象派特色,卻仍保有中國水墨畫的詩意風情。蕭勤和韓志勳兩人皆擅長以幾何形狀和有機形式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對他們而言,這些形狀象徵了「禪」的各個不同層面。事件的禪相意味著生命的循環,也代表了一場圓滿的靈性修行。儘管如此,韓志勳的作品較為強調生命的物質性以及觀照,而《無題》(Lot 647) 正是這種創作哲學的最佳例證。這個利用混合媒材所呈現的作品,考慮到形式、空間與物質性之間的互動,好讓觀者也能與藝術家的作品交流對話。作品《緣障》(Lot 649) 栩栩如生地展現韓志勳對宇宙的興趣──他以濃淡相間的灰與黑,呈現了作品正中央的虛界,而這個視野錯覺,聲聲召引著觀者進入未知的留白之境。
透過精細入微的用色以及抽象的畫面配置,蕭勤和韓志勳兩位藝術家得以完整透徹地探索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和生命的本質;也因此這兩項元素構成他們作品中最堅固的創作基石。不僅如此,透過形狀和形式的表達,兩位藝術家也得以展開一場內省和靈性冥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