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鍾泗賓
採集
油彩 畫布

1976年作
款識:泗賓(左上)Soo Pieng 1976 (畫背)
來源
1976年 新加坡 藝術論壇畫廊 美國 得克薩斯州 私人收藏
出版
2014年 香港佳士得《東南亞華人藝術家特展》( 圖版,第97頁)
展覽
2014年4月12-30日香港佳士得「東南亞華人藝術家特展」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在《採集》(Lot 10) 中,鍾泗賓細膩優雅的繪畫技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作為深諳東西方藝術技法的大師,鍾氏運用精巧的水墨線條勾勒主體人物外形,又以點彩組織背景。在其早期對繪畫風格反復探索的基礎上( 請見Lot 1),鍾泗賓標誌性的人物繪畫風格在隨後的作品中日臻完善,特別是該作品中女性和男孩修長的四肢線條,及含蓄回避的視線。1952 年,在首次巴厘島之行結束後,鐘泗濱便醉心於對東南亞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描繪。《採集》創作於1976年,即鐘氏於1977 年第二次意義深遠的巴厘島之行的前一年,是鐘泗濱為了尋求更好地展現東南亞文化和民風的藝術手法的進一步探索。鐘泗濱希望透過他的繪畫傳達的一個重要主題即是東南亞鄉村地區獨特的公社理念。特別是對女性形象的刻畫,在鐘氏的作品中作為豐饒、家庭以及和大地緊密聯繫的象徵反復出現。鐘泗濱畫中的女性時常成組出現,內容大多以果實採集,親子互動和集市的喧囂為主題。這些活動是當地社區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頻繁出現在鐘泗濱的作品當中反映了他對於東南亞風土人情的偏愛和深刻理解( 圖1)。這個時期,鐘泗濱在其大量作品中運用暖色以及明快色彩,如橙色和綠色,與其標誌性的金黃色調形成反差。這種風格源自他早期七十年代對混合繪畫技法的實驗性探索( 圖2)。通過使畫面中的色彩巧妙地形成互補,鐘泗濱賦予了他的作品一種沉靜、和諧以及平衡的氣韻。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一段時間對抽象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風格頻繁多產的試驗探索,同時又將新的媒介引入其繪畫創作,鐘泗濱於七十年代末在藝術上的回歸正是對他早期對東南亞地區多樣生動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的癡迷和展現的重新演繹。鐘泗濱早期於五十年代創作的作品以野獸派的配色,大膽的輪廓線條和生動的構圖為特點,而他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創作的作品則反映了鐘氏更加成熟的繪畫風格以及其在藝術創作中展現的沉靜、自信的氣韻。《採集》中的幾何人物構圖無疑是對鐘泗濱早期對混合畫法創新的繼承,譬如在其作品《冥想》(1971) 中,他運用乾淨俐落的線條勾勒畫面中的人物,同時又採用規則勻稱的構圖( 圖3)。透過修拉和西涅克的點彩技法,以及《採集》( 圖4) 中和諧優美的構圖,鐘氏作品中有序生命的勃勃生機躍然紙上。《採集》正是鐘泗濱晚期繪畫生涯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他在風格、技法以及題材方面的藝術探索的最高峰。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