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林風眠戲劇人物的發展
林風眠的人像繪畫包括苗人、農民、漁民、古裝仕女、時裝女性、宗教人物、裸女和戲劇人物。戲劇人物是林風眠長期研究、反覆推敲的題目(。根據出版文獻,戲劇人物於1940年代便出現,主要描繪單一人物,比較著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情。自1951 年林氏離開杭州,定居上海這個現代大都會,他的藝術風格也因其生活接觸而逐漸轉變。其中,受同樣居滬的國立藝術教授關良的感染,林氏便開始迷上了當時經歷全面改造的戲曲。他在給學生的信中 :「這些作品以戲曲人物為最多。這次畫戲曲人物與抗戰期間的戲曲人物有了很大不同。如果 1940 年左右畫戲曲的著眼點在人物形神,以及對線描著色寫意形式的把握,這次則轉移到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特別是立體主義,尋求一種造型的時空表達了。」
幾何重疊 一氣呵成
誠如林風眠所談論他從立體派中汲取靈感表現戲劇中的互動感、人物靈活的動作、劇情發展連續感。他曾表示:「近來住上海有機會看舊戲,紹興戲改良了許多,我是喜歡畫戲的,一時有了許多題材,這次似乎比較了解到它特點,新戲是分幕的,舊戲是分場的,分幕似乎只有空間的存在,而分場似乎有時間的綿延的觀念,時間和空間的矛盾在舊戲裡很容易得到解決,像畢加索有時解決物體都折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法,就是看了舊戲之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把它折疊在畫面上。我的目標不是求物、人體的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而事實上林氏對立體派的興趣在留歐的時期已可窺見,此點可從作於1920 年代的作品引證。就戲劇人物創作而言,他把重點轉移至戲劇場面整體的互動、人物靈活的動勢、一氣呵成的劇情發展連續感。取材自中國宋代的民間故事《楊門女將》,林風眠建構一個充滿敘事性的畫面,畫中女英雄穆桂英及其隨侍帶有十足動態。畫面上基本的構圖呈現一個「X」型,藉由鋒利的對角線,平衡侍女雙臂與手中弓箭形成之圓弧形。和諧、內蘊能量的連續幾何形狀與線條不僅帶有活力,更能襯托出圓形、弧形與弧線在場域中產生的動能態勢。人物身上的戲服與道具在幾何形體與互補色系的詮釋下,視覺衝擊與張力便從畫面中走出來了,同時展現活潑的動態與戲劇性的對立。在林風眠的繪畫中,光色是非常重要的語言,他作畫時對光源的重視,從其工作間可見一斑。在這幅作品中,紅色是主導的色調,並完全被保留給女主角、巾幗英雄穆桂英。在鮮豔橘子色及檸檬黃的輕重點綴下,畫面上兩個人物合而為一。下半部作為基底的群青藍三角形脫穎而出,與偏暖的整體色調形成強烈對比。一個人物由鮮明的紅色調構成、另一個則帶有深色系質感,加上兩者在姿態與身軀高度上的反差,觀者可以發現林風眠在刻畫穆桂英之風采英姿、及複雜姿態互動上的縝密思量。
楊門女將中的戲劇人物
《楊門女將》戲劇場景在描述北宋與西夏間的爭鬥,主要發生在宋代大將軍楊宗保過世後。楊宗保為楊延昭與柴郡主所生之子,為破遼國天門陣,特意到穆柯寨取降龍木,被穆桂英所擒。穆桂英最終與之成親,並與楊氏家族共破天門陣,證明自己在戰鬥中的能力與價值。當楊宗保戰死沙場後,楊氏家族中所剩男丁無幾。當時正值西夏入侵宋朝江山,在楊宗保中計被困而陣亡後,楊家中的十二名女子便從戎參與西夏的戰役。楊宗保高齡一百歲的祖母佘賽花同穆桂英及其他楊氏寡婦,率領宋軍抵禦外族西夏的入侵。這群驍勇的楊氏女戰士,對外證明了自己完全不亞於男性敵軍,將楊氏家族對大宋王朝的忠心與善戰美名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