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朱德群
構圖第79號
油彩 畫布
1961年作
款識:朱德群 CHU TEH-CHUN(左下)朱德群 CHU TEH-CHUN No. 79 1961 (畫背)
來源
原藏者為法國重要收藏家並直接購自藝術家 2011年5月28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101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榮譽呈獻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閱狀況報告或聯絡我們查詢更多拍品資料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別溫馴地步入美好的夜,龍鍾之年在日落時光也要燃燒並痛斥;要咆哮、對著光明的消泯咆哮。縱然智者在大限時知悉黑暗合乎倫常,因他們的言語再也無法激發雷電,他們拒絕溫馴地步入美好的夜。」- 狄倫.湯瑪士朱德群於1955 年從臺灣輾轉至法國,1956 年開始創作抽象繪畫,並於兩年後順利獲得巴黎知名畫廊勒尚特之主管巴聶的賞識,簽下一隻長達六年的合約。生活無虞了,讓他能放寬心胸、毫無顧忌地在抽象領域探索,不用因脈絡紛紜之歐洲現代主義急遽發展而有所躊躇。此一際遇鼓舞著朱德群,在六十年代初以銳利霸氣的黑色與筆鋒統馭構圖( 圖1)。到了六十年代中,改用顏色密圖、圍繞畫面脊幹,能量轉為被包圍、欲破繭而出的動能( 圖2);行至六十年代末,朱德群對油彩的調配更熟稔,兩者間的交融更有層次,用筆更為精密且充滿活力,多了幾分優雅柔和( 圖3)。《構圖第79 號》(Lot 24) 完成於1961 年, 靜謐神秘的海藍襯托著黑,由上方鋪天蓋地而下、覆蓋二分之一的畫面,下方相互交織的細筆兩端如爪般鋒利,畫面壟罩著尖銳甚至帶點狂妄的氣勢,是朱德群作品中少見的表述方式。令觀者震懾並甘願臣服於下的氛圍,來自其以純粹繪畫語彙闡釋中國傳統美感,替隨後大功大器的藝術生涯打下穩固根基。 直筆與直立式構圖 在傳統西方構圖理論的影響下,藝術家都企圖令觀者忘掉畫面的邊緣,避免觀者的視線被錮在角落,畫家都設法把觀者的視點留在一個迴圈中。《構圖第79 號》依循朱德群一貫的嚴謹構圖,利用與直立畫面平行的漆黑筆觸為中軸,墨色大筆雄踞畫面上半部,過渡成下方細筆的同時形成一個黑色的回路,成功引導觀者視線繞行,流轉不息中產生的鏗鏘有力之韻律。同樣為直立式構圖,橫刷與直筆產生的視覺效果截然不同,《奧瀛 No. 63》首以橫刷分割畫面後再以粗直線做延伸,讓視點得以在背景空間中自由移動( 圖4);《構圖第79 號》則是透過此迴圈,將觀者視線禁錮在畫面中央的兩個主要放光處。 雕塑的立體質感 平面繪畫的層次性來自直接的色影變化。《構圖第79 號》中看似龐然的直立黑色粗筆並置,朱德群在筆觸與筆觸間穿插細微的淡色,並用與黑色極為接近的墨藍調和整個色面,避免太過沉重的視覺質感( 圖5)。畫面中央的黑色方塊精巧地布於畫面中段,緊依著白、粉藍、天藍,在這裡經由淺色系的釋放、轉折與蛻變,光暈便走了出來。虛為淡色、也是負空間,實為黑色、及是正空間,兩兩相生,產生如雕塑般完美的立體感。 繪畫之書寫性 朱德群在杭州美院時曾向潘天壽與李苦禪兩位水墨大師學畫,之後才轉向油畫創作,這時期的訓練奠定了其扎實的傳統美學及水墨技法。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剛開始探索抽象畫時,曾自言深受史塔爾的影響,特別喜愛以黑色入畫。《構圖第79 號》中的藍底黑筆觸乍看之下與史塔爾相當類似,但只要仔細洞察,觀者可以發現朱德群的黑色筆觸源自傳統水墨之底蘊,不僅相對靈活,對畫筆輕重力道的掌握更在大開大闔中見層次,比史塔爾用厚重油彩及畫刀兩相砌成的密實色塊更具流動性( 圖6)。隨著將自身抽象形式推向成熟之境,朱德群在西方語彙中樹立的中國筆墨美感,成為其最具代表性之特色。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