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藝術創作生涯進入60年代的趙無極,胸中氣韻與筆下行雲已愈發穩健大膽,其藝術追求也漸漸向抽象的更深層次探尋 (圖1)。西方油畫與抽象風格的根本與和中國傳統的空間觀、哲學觀,終於在趙無極捨棄了符號與半具象的形象后得到了最深刻的融合。
《5.11.64》 (Lot 23) 以一幅方形畫布鋪陳開一個深邃、幽遠,山水間虛實交替,風雲內大氣變換的無垠天地,呈現出的正是藝術家筆下這樣一股毫無畏懼、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這如舞動的樂章一般交織的油彩彈奏著世間陰陽匯合的湧流,展現著趙無極成熟自如的心境,以及一個集中西美學大成的奇幻奧妙之視覺世界。
回溯本源的空間排布
作品《5.11.64》在空間佈局中所受宋朝山水的影響尤為明顯。北宋巨匠郭熙在其畫論「林泉高致」的畫訣篇開卷便道:「凡經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據此言再觀本作,畫面上下構圖以白色油彩暈染覆蓋,使赭石、花青、褐黃跳躍交映的部份集中於中心,正如古代山水中的留白一般,似縹緲雲霧,又似奔湧山泉,引導觀者以無窮的想像力延伸畫面中虛實難定的天地 (圖2)。
萬千變化的山水光影
縱觀趙無極的作品,藝術家皆以色彩和光影間的變幻以勾勒其心中的自然風景。《5.11.64》中藏青與絳紫色在右上方的構圖,如排云一般垂直交替,油彩流散的痕跡猶如天邊極光躍動。而左下之色彩間的激烈碰撞又打破了這些有序排布的筆法,彷如從遠處匯入的溪流,在此相遇、交織,終融為一體。兩股油彩以狂放濃重的線條與稀釋的塗刷作對比,捕捉了自然間生命不同的動態與力量,就如同百年前透納追逐大自然的薄霧、光線與風的速度一般 (圖3),澎湃間光影閃爍。令觀者透過層層色彩,觀看到的趙無極心中世界之光影舞動,思緒飛揚。
作品《5.11.64》展現出的景象,蘊藏著趙無極吸收中西筆法、用色、透視、空間後,自然地粹取融合而得到的一種可與所有人對話的宇宙大同之美。正如法國抽象藝術家馬內謝曾親自向寫信趙無極表達他的感慨:「他 (趙無極) 心中的那個世界、那個過去、那個種族、那種光線都是我所不知的…但我卻被某種我知道、我可以認出的東西所感動…」。 東方觀眾也何嘗不是在那似曾相識的山水環繞間,感受到了油彩所帶來的豐富表現力。趙無極於作品《5.11.64》中所繪畫的一方天地,緊湊而無限、空靈而深邃,終構成一幅交織著中國古典美學底藴與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美感的佳作。
《5.11.64》 (Lot 23) 以一幅方形畫布鋪陳開一個深邃、幽遠,山水間虛實交替,風雲內大氣變換的無垠天地,呈現出的正是藝術家筆下這樣一股毫無畏懼、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這如舞動的樂章一般交織的油彩彈奏著世間陰陽匯合的湧流,展現著趙無極成熟自如的心境,以及一個集中西美學大成的奇幻奧妙之視覺世界。
回溯本源的空間排布
作品《5.11.64》在空間佈局中所受宋朝山水的影響尤為明顯。北宋巨匠郭熙在其畫論「林泉高致」的畫訣篇開卷便道:「凡經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據此言再觀本作,畫面上下構圖以白色油彩暈染覆蓋,使赭石、花青、褐黃跳躍交映的部份集中於中心,正如古代山水中的留白一般,似縹緲雲霧,又似奔湧山泉,引導觀者以無窮的想像力延伸畫面中虛實難定的天地 (圖2)。
萬千變化的山水光影
縱觀趙無極的作品,藝術家皆以色彩和光影間的變幻以勾勒其心中的自然風景。《5.11.64》中藏青與絳紫色在右上方的構圖,如排云一般垂直交替,油彩流散的痕跡猶如天邊極光躍動。而左下之色彩間的激烈碰撞又打破了這些有序排布的筆法,彷如從遠處匯入的溪流,在此相遇、交織,終融為一體。兩股油彩以狂放濃重的線條與稀釋的塗刷作對比,捕捉了自然間生命不同的動態與力量,就如同百年前透納追逐大自然的薄霧、光線與風的速度一般 (圖3),澎湃間光影閃爍。令觀者透過層層色彩,觀看到的趙無極心中世界之光影舞動,思緒飛揚。
作品《5.11.64》展現出的景象,蘊藏著趙無極吸收中西筆法、用色、透視、空間後,自然地粹取融合而得到的一種可與所有人對話的宇宙大同之美。正如法國抽象藝術家馬內謝曾親自向寫信趙無極表達他的感慨:「他 (趙無極) 心中的那個世界、那個過去、那個種族、那種光線都是我所不知的…但我卻被某種我知道、我可以認出的東西所感動…」。 東方觀眾也何嘗不是在那似曾相識的山水環繞間,感受到了油彩所帶來的豐富表現力。趙無極於作品《5.11.64》中所繪畫的一方天地,緊湊而無限、空靈而深邃,終構成一幅交織著中國古典美學底藴與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