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朱銘以現代抽象造型呈現傳統觀念 (圖1),作品既東方又能和國際藝術接軌,是為中國雕塑藝術發展的一個完美範例。其雕刻作品深深紮根於藝術家的人生經歷,使他記憶中美好的立體形態變得具體,甚至發揚了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他師從當地木刻大師李金川,自此開啟藝術生涯,並於此期間習得木刻、雕塑甚至是素描的基本技法,為其日後造就的傑作奠定了基礎。其早期的創作生涯以宗教藝術為主要素材,雕工細膩、一絲不苟; 20世紀70年代後,他在恩師及同仁楊英風的建議下修煉太極,深獲太極啟發,自此其雕刻創作風格改變,強調主體的靈性以及動感,與太極的精神相呼應。
20世紀80至90年代,朱銘的「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相攜並進(圖2),使其國際聲譽達到巔峰。若說其「太極系列」的早期作品更重拳法招式之「形」,那麼這一時期他則逐漸輕「形」重「意」。《太極: 對踢》(Lot52)作於1992年,所用媒材為樟木,木料本身正是大自然時光流轉的見證。兩位人物相對而立,擺開架勢,迎接下一輪更為強勁的攻擊,其二人一人主攻,一人蓄守,不難看出正處於酣戰之中。太極中陰陽兩極合二為一,營造協調之氣,這一核心理念廣見於朱銘的「太極系列」。在《太極: 對踢》裡,朱銘為觀者提供一個空間,使觀者靜靜體會二人在形體動作背後的精神對話與靈魂交流。左方武者扭轉腰部,雙腿扎實立地,將重心置於下盤。右方拳師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高抬右腿,低俯上身,為下一個強勢進攻運力蓄勢。二者招式的顯著差異亦存在於兩人的氣之中,氣在攻守變換、循環往復的太極招數間流轉傳動,最終獲得圓滿與平衡。
朱銘的太極人物靜中有動,動作雖凝固於某一刻 (圖 3),卻蓄勢待發,貫穿一套拳法架勢;從各個角度觀之,更是移步換景每每必有驚喜,對時間和空間轉移做出最佳闡釋。自然亦深植於朱銘及其作品之中,他利用樟木等自然媒材強調自然之永恆。在樟木之上,他大膽落刀,生動雕鑿,塑造毫無面部表情及身體細節的人物形象,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精神、靈魂及氣之永恆,而此三者亦囊括於自然之中。
20世紀80至90年代,朱銘的「太極系列」及「人間系列」相攜並進(圖2),使其國際聲譽達到巔峰。若說其「太極系列」的早期作品更重拳法招式之「形」,那麼這一時期他則逐漸輕「形」重「意」。《太極: 對踢》(Lot52)作於1992年,所用媒材為樟木,木料本身正是大自然時光流轉的見證。兩位人物相對而立,擺開架勢,迎接下一輪更為強勁的攻擊,其二人一人主攻,一人蓄守,不難看出正處於酣戰之中。太極中陰陽兩極合二為一,營造協調之氣,這一核心理念廣見於朱銘的「太極系列」。在《太極: 對踢》裡,朱銘為觀者提供一個空間,使觀者靜靜體會二人在形體動作背後的精神對話與靈魂交流。左方武者扭轉腰部,雙腿扎實立地,將重心置於下盤。右方拳師則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高抬右腿,低俯上身,為下一個強勢進攻運力蓄勢。二者招式的顯著差異亦存在於兩人的氣之中,氣在攻守變換、循環往復的太極招數間流轉傳動,最終獲得圓滿與平衡。
朱銘的太極人物靜中有動,動作雖凝固於某一刻 (圖 3),卻蓄勢待發,貫穿一套拳法架勢;從各個角度觀之,更是移步換景每每必有驚喜,對時間和空間轉移做出最佳闡釋。自然亦深植於朱銘及其作品之中,他利用樟木等自然媒材強調自然之永恆。在樟木之上,他大膽落刀,生動雕鑿,塑造毫無面部表情及身體細節的人物形象,進一步揭示了人類精神、靈魂及氣之永恆,而此三者亦囊括於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