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AILI (Chinese, B. 1979)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賈藹力

棄之荒野

來源
中國 北京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7年《瘋景》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北京 中國 (圖版,第46及60頁)
展覽
2007年4月22日-6月10日 「瘋景」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北京 中國
2012年8月8日-9月6日 「首屆CAFAM 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 中央美院美術館 北京 中國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which may include guaranteeing a minimum price or making an advance to the consignor that is secured solely by consigned property. This is such a lot. This indicates both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olds the financial interest on its own, and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as financed all or a part of such interest through a third party. Such third parties generally benefit financially if a guaranteed lot is sold successfully and may incur a loss if the sale is not successful.

拍品專文

1922 年,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荒原》拼湊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衰敗,被譽為是二十世紀詩壇的里程碑。賈藹力藉「瘋景」系列向這篇偉大的作品致敬,《棄之荒野》(Lot 56) 呈現史詩式的廢墟景像,亦深刻關懷現世。柯林伍德在《藝術原理》辯證《荒原》之於社會的積極意義,也許觀者亦可以從中窺探,為何時代需要像《棄之荒野》般的藝術:

「作為社會的代言人,藝術家必須講出的秘密是屬於那個社會的。社會所以需要藝術家,是因為沒有那個社會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 而對於這一點的無知就意味著死亡。」

觀照塵世

藝術家與眾不同的洞悉力,使他們能透過創作喚醒在時代洪流中日漸僵化的靈魂,在常人眼中也許是種「瘋狂」。博斯的《乾草車》( 圖1) 描繪一個善與惡、人與獸及美麗與醜惡共存的世界,啟示人們現世的光怪陸離。這種運用強烈符號引發觀者反思社會現實的特質,同樣見於賈藹力的作品。《棄之荒野》曾參與賈藹力的首次個人展覽「瘋景」,他特意用同音字「瘋」代替「風景」的「風」。語帶雙關的命名如作品一樣,有著謎語般的外表。戴著防毒面罩的人物和工業產物的殘骸被放置於無垠曠野,人類及其引以為傲的文明顯得渺小而謙卑。現代社會崇尚進步,但科技與物質繁榮能否滋養精神的匱乏?《棄之荒野》旨在喚起一種精神自覺,賈藹力曾言:「藝術能夠非常直接的觸及人精神裡最柔軟的那一部分。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溶解人性的麻木」。

困境中的曙光

無論是家鄉丹東、求學城市沈陽及現居的北京,賈藹力親身經歷社會快速發展對個人及周遭環境的影響,更成為他超現實視角的基石( 圖2)。《棄之荒野》沒有明確的時地人指涉,荒原世界形成的前因後果未明。賈藹力擺脫敘事情節的限制,專注表現更為廣泛的生存感受。畫中人物沒有特定身份,他是穹蒼之下眾生的投射。他頭戴著防毒面罩而且赤身露體,似乎暗示生存條件的困難。儘管如此,他仍然佇立著,意味救贖與重生的可能。荒蕪的氛圍,單薄且脆弱的人物形象連結懷斯筆下的克莉絲蒂娜( 圖3)。懷斯形容這幅作品的挑戰在於,如何彰顯身患殘疾的克莉絲蒂娜奮力征服看似毫無希望的人生。疾病只能限制她的活動能力,卻不能抑止她的精神自由。賈藹力與懷斯真摰地把現實生活帶給個人的悸動再現於觀者眼前,當下的困苦不能阻止人追求希望。頹敗是美好事物之珍貴的最佳佐證,賈藹力以沉思者之姿,尋求精神突圍和解脫。

發掘繪畫的價值

繪畫是種古老的視覺藝術,如今越發受到觀念與形式表達上的挑戰。賈藹力迎難而上,扎實的繪畫功力演繹無法以言語表述的非自然境域。《棄之荒野》中,跳躍而細碎的線條飛揚於平塗的灰藍色背景,幾乎將中心的人物及汽車湮沒。這些筆觸堆積成具爆發力的構圖,真實與虛幻的張力一如透納想像中的災難景觀( 圖4)。畫中世界介於瓦解與聚合之間,帶領觀者脫離客觀現實,進入藝術家的精神世界。中國古代道教相信「畫符」的力量,所謂「一點靈光即是符,世人枉費墨和朱」,唯有施法者全心全意,才能確保符咒有效。賈藹力深受啟發,將這種理念延伸至創作,所有感悟都凝聚於點畫之中。藝術家將滿腔熱情化為充滿抒情意味的線條,心手相暢,與中國傳統書法( 圖5) 有異曲同工之妙。賈藹力的作品肯定繪畫的價值,寄託自己源於現實的精神探索。

《荒原》面世距今已差不多一個世紀,詩中揭露的信仰危機仍亟待解決。賈藹力以藝術家的目光審視二十一世紀歌舞昇平的表面,用符合當代語境的繪畫,串聯全球化社會中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存困境。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