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常言道:「藝術來自生活。」那什麼是當代生活的特質?自二十世紀下半期起,全球資本主義對生產和消費行為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催谷。繼而是科技年代來臨,電腦和網絡世界的發展令「複製」成為了人類的普遍慣性行為。另一方面,中國社會自九十年代經濟開放以來,大量地在城市建設、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上使用不鏽鋼這種現代化材料;不會生鏽的本質,加上閃亮晶瑩的外在鏡面特性,滿足了當代人對耀眼華麗的視覺和心理追求,亦反映了古老文人傳統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步伐下快速消逝的現實。展望成功抓住了複製的觀念和不鏽鋼的特性,創作了「不鏽鋼假山石」系列雕塑,對傳統庭園假山石在材質和精神上作革命性的處理,顛覆了觀眾對傳統主題的理解,並進而結合當下社會狀態去思考生活的意義。
模仿他者的石與被他者模仿的石
西方雕塑從古典時期開始便強調對現實世界的模仿,特別是對人體結構精準細致的表達。在物質層面而言,石作為材料是一種為了模仿他者而存在的身份,它經過藝術家的雕刻而令觀者產生一種假象。被塑造出來的人體,看上去無論如何神似和充滿質感,實際上它仍然是假的,真實的只有石本身。米開蘭基羅說他雕刻是為了從石頭中釋放被禁錮的生命,他晚年有好幾件「未完成」的雕塑,如《甦醒的奴隸》(圖1),反而強調了石作為一種天然物的存在,吻合了當代藝術對材料表現力的探討。石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一個模仿者,它在園林空間中扮演著崇山峻嶺,成為一個個小型的「假山」。展望進一步發展這個觀念,以不鏽鋼片複製「假山」,在意義上對真正的山進行了雙重複製。石在模仿真山的同時,也被不鏽鋼物料模仿。成功複製出來的「不鏽鋼假山石」擁有反光鏡面,能夠吸納四周環境的色彩和形狀變化,形同介入客觀空間,這種特性令其完全脫離石原來的物理本質,成為一個獨立並富有個性的主體。結果觀者會不禁思考:究竟像《假山石 第一百零四號》(Lot66) 這件充滿細節和富有動態的作品只是一件假的「假山石」,還是一件擁有「假山石」形態的真不鏽鋼實體?這是一場有關真假的嚴肅辨證。
消失的現成物
「現成物雕塑」是藝術家選取非個人塑造的物件組構而成,這個觀念挑戰了西方學院主義企圖隔絕日常生活以迎合精英和中產品味的做法。杜象在二十世紀初創作了《噴泉》( 圖2),他沒有對小便盤作任何本質上的改變,卻通過觀念的賦予而產生新意義。展望的「不鏽鋼假山石」,回應了杜象以現成物作為原材料:因為每件不鏽鋼假山石都來自對一件原石的複製(以大小不鏽鋼片覆蓋在原石上進行鎚打以塑形,過程有如碑拓,繼而焊接,打磨,拋光等多個工序,這種製作方法於2002 年獲得了國家專利。)。挑選這種現成物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因為涉及天然出產的局限,原石在造型上是否符合賞石傳統的要求,如「瘦皺漏透」等,就會大大影響作品的可觀性。經過複製成形的不鏽鋼假山石上,已經無法看到那件搜尋回來的原石。被賦予原石形態的不鏽鋼片完全取代了現成物,盜取了藝術品原材料的關鍵身份。不鏽鋼假山石引令觀眾超越對現成物在物質層面的思考:那件被複製的原石借不鏽鋼之身,除留下自然的造型,還有有關傳統與現代、天然與人工的無盡反思。
複製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盡相同。1993 年英國泰特獎得主瑞秋‧懷特雷以翻模製作的方法聞名,她複製了自己在倫敦的工作室的負空間,成為一個單純而充滿幾何感的大型作品。原建築在二十世紀初曾是一座教堂,二戰時曾被空襲過,成為懷特雷的工作室前又被紡織公司使用。這一切人和事在整個石膏作品中消失,歷史只能成為一種想像(圖3)。近觀展望的《假山石 第一百零四號》孤形鏡面製造出凹凸對比鮮明的效果,彷如山巒起伏的萬千自然姿態,加上錯落連環的石洞,不單跟懷特雷的作品一樣關注雕塑在負空間概念上的關注,而且在造型方面更同時保留了傳統賞石的美學標準,並突出了作品自身的動感,像未來主義代表人物波丘尼找到以螺旋狀延展作品的內部與外部空間(圖4),表現出形狀延續性的原始力量。
宋朝文人米芾一生對石的迷戀如痴如癲,他曾遇見一立石造型奇特而萬分高興,直言要對石膜拜(圖5)。在物質充裕的當代,人們對「物」的迷戀,不只在程度上愈見強烈,而對象的範圍亦見愈廣。展望的「假山石」表面的光芒耀眼,它的亮麗鏡面,反映出物理世界的景色,也反映出每個當代人內心的無限物慾。
模仿他者的石與被他者模仿的石
西方雕塑從古典時期開始便強調對現實世界的模仿,特別是對人體結構精準細致的表達。在物質層面而言,石作為材料是一種為了模仿他者而存在的身份,它經過藝術家的雕刻而令觀者產生一種假象。被塑造出來的人體,看上去無論如何神似和充滿質感,實際上它仍然是假的,真實的只有石本身。米開蘭基羅說他雕刻是為了從石頭中釋放被禁錮的生命,他晚年有好幾件「未完成」的雕塑,如《甦醒的奴隸》(圖1),反而強調了石作為一種天然物的存在,吻合了當代藝術對材料表現力的探討。石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一個模仿者,它在園林空間中扮演著崇山峻嶺,成為一個個小型的「假山」。展望進一步發展這個觀念,以不鏽鋼片複製「假山」,在意義上對真正的山進行了雙重複製。石在模仿真山的同時,也被不鏽鋼物料模仿。成功複製出來的「不鏽鋼假山石」擁有反光鏡面,能夠吸納四周環境的色彩和形狀變化,形同介入客觀空間,這種特性令其完全脫離石原來的物理本質,成為一個獨立並富有個性的主體。結果觀者會不禁思考:究竟像《假山石 第一百零四號》(Lot66) 這件充滿細節和富有動態的作品只是一件假的「假山石」,還是一件擁有「假山石」形態的真不鏽鋼實體?這是一場有關真假的嚴肅辨證。
消失的現成物
「現成物雕塑」是藝術家選取非個人塑造的物件組構而成,這個觀念挑戰了西方學院主義企圖隔絕日常生活以迎合精英和中產品味的做法。杜象在二十世紀初創作了《噴泉》( 圖2),他沒有對小便盤作任何本質上的改變,卻通過觀念的賦予而產生新意義。展望的「不鏽鋼假山石」,回應了杜象以現成物作為原材料:因為每件不鏽鋼假山石都來自對一件原石的複製(以大小不鏽鋼片覆蓋在原石上進行鎚打以塑形,過程有如碑拓,繼而焊接,打磨,拋光等多個工序,這種製作方法於2002 年獲得了國家專利。)。挑選這種現成物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因為涉及天然出產的局限,原石在造型上是否符合賞石傳統的要求,如「瘦皺漏透」等,就會大大影響作品的可觀性。經過複製成形的不鏽鋼假山石上,已經無法看到那件搜尋回來的原石。被賦予原石形態的不鏽鋼片完全取代了現成物,盜取了藝術品原材料的關鍵身份。不鏽鋼假山石引令觀眾超越對現成物在物質層面的思考:那件被複製的原石借不鏽鋼之身,除留下自然的造型,還有有關傳統與現代、天然與人工的無盡反思。
複製對每個人的意義不盡相同。1993 年英國泰特獎得主瑞秋‧懷特雷以翻模製作的方法聞名,她複製了自己在倫敦的工作室的負空間,成為一個單純而充滿幾何感的大型作品。原建築在二十世紀初曾是一座教堂,二戰時曾被空襲過,成為懷特雷的工作室前又被紡織公司使用。這一切人和事在整個石膏作品中消失,歷史只能成為一種想像(圖3)。近觀展望的《假山石 第一百零四號》孤形鏡面製造出凹凸對比鮮明的效果,彷如山巒起伏的萬千自然姿態,加上錯落連環的石洞,不單跟懷特雷的作品一樣關注雕塑在負空間概念上的關注,而且在造型方面更同時保留了傳統賞石的美學標準,並突出了作品自身的動感,像未來主義代表人物波丘尼找到以螺旋狀延展作品的內部與外部空間(圖4),表現出形狀延續性的原始力量。
宋朝文人米芾一生對石的迷戀如痴如癲,他曾遇見一立石造型奇特而萬分高興,直言要對石膜拜(圖5)。在物質充裕的當代,人們對「物」的迷戀,不只在程度上愈見強烈,而對象的範圍亦見愈廣。展望的「假山石」表面的光芒耀眼,它的亮麗鏡面,反映出物理世界的景色,也反映出每個當代人內心的無限物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