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遺失的王朝:A 系列#23
細節
谷文達 (1955年生)
遺失的王朝:A 系列#23
水墨 紙本 鏡框
1980 年代作
66.3 x 96.5 cm. (26 1/8 x 38 in.)
來源
意大利米蘭 Monique Sartor 舊藏
出版
黃專,《水墨煉金術:谷文達的實驗水墨》,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2010 年,第183、185 頁
《遺失的王朝A 系列》創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六年間,是谷文達早年以偽篆字為主題的重要作品,為早期當代水墨反思、挑戰水墨傳統的革命性突破。系列共有五十幅的作品,藝術家通過使用偽篆字,穿插在真篆字其中,使書法變成無意義的碎片,從視覺及哲學的角度去探討中國的語言及文化系統。藝術家藉無法辨識文字的視覺難題,以說明現代人對遠古語言理解的限制,提出當代學者如何通過文字去解讀文明史的問題,令人深思。谷文達生於上海,就讀於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後於一九八一年入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師從陸儼少。隨著西方哲學著作於一九八〇年代陸續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谷氏仔細研讀尼采、維特根斯坦、羅素的哲學理論,而這些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九八七年移居美國後,他通過書畫及大型裝置等作品繼續嘗試突破語言的限制和可能性。
遺失的王朝:A 系列#23
水墨 紙本 鏡框
1980 年代作
66.3 x 96.5 cm. (26 1/8 x 38 in.)
來源
意大利米蘭 Monique Sartor 舊藏
出版
黃專,《水墨煉金術:谷文達的實驗水墨》,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2010 年,第183、185 頁
《遺失的王朝A 系列》創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六年間,是谷文達早年以偽篆字為主題的重要作品,為早期當代水墨反思、挑戰水墨傳統的革命性突破。系列共有五十幅的作品,藝術家通過使用偽篆字,穿插在真篆字其中,使書法變成無意義的碎片,從視覺及哲學的角度去探討中國的語言及文化系統。藝術家藉無法辨識文字的視覺難題,以說明現代人對遠古語言理解的限制,提出當代學者如何通過文字去解讀文明史的問題,令人深思。谷文達生於上海,就讀於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後於一九八一年入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師從陸儼少。隨著西方哲學著作於一九八〇年代陸續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谷氏仔細研讀尼采、維特根斯坦、羅素的哲學理論,而這些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九八七年移居美國後,他通過書畫及大型裝置等作品繼續嘗試突破語言的限制和可能性。
榮譽呈獻
Ben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