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研山
細節
徐累 (1963年生)
研山
水墨 設色 絹本 鏡框
2014年作
160.5 x 98.5 cm. (63 1/8 x 38 ¾ in.)
研山是有史以來最受鍾愛的供石,據歷史記載,最初為南唐後主李煜所藏。李煜善詩文、工書畫,亦好奇石。唐朝末落後,研山石輾轉落到宋朝大詩人米芾手上,有傳米芾於手卷《研山銘》首次用筆墨記錄此奇石的面貌。從宋徽宗、清乾隆皇帝到當代的供石藏家均為研山著迷,對它苦苦尋覓。研山的去向早已無人知曉,但從宋代起文獻記載充裕,徐累的《研山》也明顯是與米芾《研山銘》的直接對話及反思。徐累的《研山》屬其《海天系列》的作品,畫家從二〇一二年開始創作。徐累擺脫過往常繪畫幽暗和關閉的空間,描繪室外自然景觀,為作品帶入開放和樂觀的態度。畫面上半部是畫家臨摹米芾的研山,而下半部則是以工筆描繪的龐大的太湖石。兩個部分看似連接自然,只有地平線相隔。畫家暗喻太湖石為研山地下的延伸,浸沒在水底永不出現在人前。徐累是視覺藝術的魔術師,能巧妙地在觀眾眼前處理可見與不可見的景象。畫家希望當代的觀者能思考這個視覺難題,去想像縱然研山的正面有前人記載,但石頭的其他部分卻是無法考究。畫家通過《研山》隱喻兩個想法:其一,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被埋藏的,如水底的太湖石;其二,我們被呈現所謂的真相只是別人的理解,如米芾所繪的研山。畢竟,當今的觀眾無法尋究研山的真面貌,只能用想像力以補充現有的文獻資料。這種不可解之謎從古代延伸到我們至今,也是畫家對中國古代書畫沉醉的原因。
研山
水墨 設色 絹本 鏡框
2014年作
160.5 x 98.5 cm. (63 1/8 x 38 ¾ in.)
研山是有史以來最受鍾愛的供石,據歷史記載,最初為南唐後主李煜所藏。李煜善詩文、工書畫,亦好奇石。唐朝末落後,研山石輾轉落到宋朝大詩人米芾手上,有傳米芾於手卷《研山銘》首次用筆墨記錄此奇石的面貌。從宋徽宗、清乾隆皇帝到當代的供石藏家均為研山著迷,對它苦苦尋覓。研山的去向早已無人知曉,但從宋代起文獻記載充裕,徐累的《研山》也明顯是與米芾《研山銘》的直接對話及反思。徐累的《研山》屬其《海天系列》的作品,畫家從二〇一二年開始創作。徐累擺脫過往常繪畫幽暗和關閉的空間,描繪室外自然景觀,為作品帶入開放和樂觀的態度。畫面上半部是畫家臨摹米芾的研山,而下半部則是以工筆描繪的龐大的太湖石。兩個部分看似連接自然,只有地平線相隔。畫家暗喻太湖石為研山地下的延伸,浸沒在水底永不出現在人前。徐累是視覺藝術的魔術師,能巧妙地在觀眾眼前處理可見與不可見的景象。畫家希望當代的觀者能思考這個視覺難題,去想像縱然研山的正面有前人記載,但石頭的其他部分卻是無法考究。畫家通過《研山》隱喻兩個想法:其一,事情的真相往往是被埋藏的,如水底的太湖石;其二,我們被呈現所謂的真相只是別人的理解,如米芾所繪的研山。畢竟,當今的觀眾無法尋究研山的真面貌,只能用想像力以補充現有的文獻資料。這種不可解之謎從古代延伸到我們至今,也是畫家對中國古代書畫沉醉的原因。
榮譽呈獻
Ben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