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一個藝術家的誕生
草間彌生被譽為日本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國際藝術舞台上成就非凡。1957年,為了逃離日本社會的封建思想和迂腐的傳統,草間把大量美元縫進裙子裏、塞入鞋中,隻身前往美國發展。她開拓出獨特的個人視覺符號,包括無盡的網、圓點和突起物,在日後的作品中大放異彩,影響深遠(圖一)。草間叛經離道,不斷挑戰藝術世界現有的機制和遊戲規則,打破男性主導的局面。她在紐約生活十六年之後,於1973年返回日本,自此長居於一間鄰近其工作室的精神病院。她的創作圍繞重複、擴散、積聚和消融的概念,生生不息。
群體重於個體
《對性的癡迷C》(Lot 3010),創作於1992年,滿佈黃色圓點的長條狀物體,如蛇蜿蜒,盤纏交錯,連綿不絕,形成一張無盡的網。它們是早期「累積物」雕塑的變奏,明顯暗示男性的性徵,同時又指涉戰後工業社會貪得無厭、沉溺於物慾的消費主義。在草間眼中,微觀的世界亦同時是宏觀的宇宙,在這裏成簇成群的個體遠較單一的個體重要。唐納德.賈德在評論草間於1964年在紐約卡斯特拉畫廊舉行的「Driving Image Show」的文章中指出:「雖然草間在她的突出物中加入變化,然而她的創作本意是要把它們整體來看,然後才個別分開來看。無論如何,集體印象始終是更為重要;重點在於強迫性的重複…這份將個人的心靈意象具體表達的努力,如填滿一切的強迫症行為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在大部分的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切身關注往往是附屬於作品之中,比如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最強烈的感受、內心的成見等。而草間則直接處理自己的心結,並將它們演化為清晰明確的形狀。」1(圖二)
多即是少;加即是減
正如賈德的敏銳觀察所示,藝術家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問題壓抑在心底,而草間卻將它們轉化成鋪天蓋地的圖像,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外向型的內向表現在某程度上可說是前無古人,成為草間獨有的抽象美學。草間自小受到幻覺的折磨,她透過不斷重複的圖像克服內心的恐懼和對抗精神病,「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那些表現物裏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如同在永無止盡的輸送帶上,直到死才能結束。」草間的創作,令人強烈感受到「純精神的無意識行為」特質,每一幅作品都是內心意象的寫照,埋藏著震人心弦的暗湧;創作已成為她的心靈寄託。
男性神話的歌頌和顛覆
美國藝術家喬治亞‧奧基夫是草間彌生的偶像,她以繪畫花卉暗喻女性性器官見稱(圖三)。在抵美前後的一段時間,草間一直從奧基夫身上獲得鼓勵和啟發。和奧基夫一樣,草間創造出充滿性象徵的抽象圖像,挑釁男性陽剛的神話傳說,令人發出會心微笑。《對性的癡迷C》結合草間最為人熟悉的符號—星羅棋布、四處伸延的物體,滿佈標誌性的南瓜黃斑點圖案。這幅作品既是一場性象徵的慶典,也是藝術家表白強迫性執念的宣言。事實上,草間一直獨身未婚。她和較她年長廿六年的約瑟夫‧康奈爾有過一段長達十年的柏拉圖式浪漫關係。自從康奈爾於1972年去世,草間感到極之失落。畫中纏綿交織的構圖可能是代表他們互相迷戀、思念愛慕之情。
圓點的世界
圓點是草間的視覺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她曾說:「圓點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就像人與人的交往一樣」,「三三兩兩和更多的圓點變成一種運動。」當我們「的身體和自然萬物消融於圓點之中」,便能「物我合一,回歸宇宙的自然狀態。」2 同期的藝術家如安迪.華荷及羅伊‧利希藤斯坦利用絲印技術令商業插畫重生;同樣地,草間也以細膩的手繪圓點擺出一場令人眩目的視覺饗宴,將一切個體淹沒在圓點之中。
《對性的癡迷C》創作於草間彌生藝術生涯的關鍵時刻,也就是她獲選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前一年。它將草間最重要的藝術符號、傳奇一生、最深邃的情感和病痛的折磨集合在一張畫布之上。
1《唐納德.賈德全集 1959-1975》(紐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4頁。
2 勞拉.霍普曼等,《草間彌生: 一位日本藝術家夢幻創作的綜合論述》(Phaidon,2000年),第119頁。
草間彌生被譽為日本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國際藝術舞台上成就非凡。1957年,為了逃離日本社會的封建思想和迂腐的傳統,草間把大量美元縫進裙子裏、塞入鞋中,隻身前往美國發展。她開拓出獨特的個人視覺符號,包括無盡的網、圓點和突起物,在日後的作品中大放異彩,影響深遠(圖一)。草間叛經離道,不斷挑戰藝術世界現有的機制和遊戲規則,打破男性主導的局面。她在紐約生活十六年之後,於1973年返回日本,自此長居於一間鄰近其工作室的精神病院。她的創作圍繞重複、擴散、積聚和消融的概念,生生不息。
群體重於個體
《對性的癡迷C》(Lot 3010),創作於1992年,滿佈黃色圓點的長條狀物體,如蛇蜿蜒,盤纏交錯,連綿不絕,形成一張無盡的網。它們是早期「累積物」雕塑的變奏,明顯暗示男性的性徵,同時又指涉戰後工業社會貪得無厭、沉溺於物慾的消費主義。在草間眼中,微觀的世界亦同時是宏觀的宇宙,在這裏成簇成群的個體遠較單一的個體重要。唐納德.賈德在評論草間於1964年在紐約卡斯特拉畫廊舉行的「Driving Image Show」的文章中指出:「雖然草間在她的突出物中加入變化,然而她的創作本意是要把它們整體來看,然後才個別分開來看。無論如何,集體印象始終是更為重要;重點在於強迫性的重複…這份將個人的心靈意象具體表達的努力,如填滿一切的強迫症行為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在大部分的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切身關注往往是附屬於作品之中,比如思考得最多的事情、最強烈的感受、內心的成見等。而草間則直接處理自己的心結,並將它們演化為清晰明確的形狀。」1(圖二)
多即是少;加即是減
正如賈德的敏銳觀察所示,藝術家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問題壓抑在心底,而草間卻將它們轉化成鋪天蓋地的圖像,一發不可收拾。這種外向型的內向表現在某程度上可說是前無古人,成為草間獨有的抽象美學。草間自小受到幻覺的折磨,她透過不斷重複的圖像克服內心的恐懼和對抗精神病,「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那些表現物裏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如同在永無止盡的輸送帶上,直到死才能結束。」草間的創作,令人強烈感受到「純精神的無意識行為」特質,每一幅作品都是內心意象的寫照,埋藏著震人心弦的暗湧;創作已成為她的心靈寄託。
男性神話的歌頌和顛覆
美國藝術家喬治亞‧奧基夫是草間彌生的偶像,她以繪畫花卉暗喻女性性器官見稱(圖三)。在抵美前後的一段時間,草間一直從奧基夫身上獲得鼓勵和啟發。和奧基夫一樣,草間創造出充滿性象徵的抽象圖像,挑釁男性陽剛的神話傳說,令人發出會心微笑。《對性的癡迷C》結合草間最為人熟悉的符號—星羅棋布、四處伸延的物體,滿佈標誌性的南瓜黃斑點圖案。這幅作品既是一場性象徵的慶典,也是藝術家表白強迫性執念的宣言。事實上,草間一直獨身未婚。她和較她年長廿六年的約瑟夫‧康奈爾有過一段長達十年的柏拉圖式浪漫關係。自從康奈爾於1972年去世,草間感到極之失落。畫中纏綿交織的構圖可能是代表他們互相迷戀、思念愛慕之情。
圓點的世界
圓點是草間的視覺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她曾說:「圓點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就像人與人的交往一樣」,「三三兩兩和更多的圓點變成一種運動。」當我們「的身體和自然萬物消融於圓點之中」,便能「物我合一,回歸宇宙的自然狀態。」2 同期的藝術家如安迪.華荷及羅伊‧利希藤斯坦利用絲印技術令商業插畫重生;同樣地,草間也以細膩的手繪圓點擺出一場令人眩目的視覺饗宴,將一切個體淹沒在圓點之中。
《對性的癡迷C》創作於草間彌生藝術生涯的關鍵時刻,也就是她獲選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前一年。它將草間最重要的藝術符號、傳奇一生、最深邃的情感和病痛的折磨集合在一張畫布之上。
1《唐納德.賈德全集 1959-1975》(紐約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34頁。
2 勞拉.霍普曼等,《草間彌生: 一位日本藝術家夢幻創作的綜合論述》(Phaidon,2000年),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