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齊白石善於以天真童趣簡潔的筆法,將他在 農村成長與對大自然所觀察的點滴入畫。題材入畫雖異於傳統文人畫,但詼諧天真,毫不做作。齊白石的精妙之處,在於他能以極簡的筆觸營造豐滿的空間感,所營造的畫面簡約有致;他不崇尚摹古,大膽建立自己的風格,選擇寫意畫法。他喜用粗筆與非傳統的色彩突出畫面對比,畫出“似與不似之間”。
一八八九年,齊白石拜得湘南名士胡自倬( 號沁園,1847-1914)為師,正式學習工筆花鳥。一九一九年,齊白石遷往北京,並以 賣畫刻印為生。機緣巧合下,認識了陳師曾 (1876-1923),並聽從其勸告改畫寫意畫法。此改變結合他的農村背景,創造出充滿民間意趣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六十歲後,齊白石自覺摹古已不能滿足他對描繪題材神韻的要求。在街上買東西,齊白石會留著包鞋、包書,包糖食的紙供起畫稿用,以磨練技術。如果對畫稿不滿意,他會把它扔掉。白石老人曾說「寫生而後寫意, 寫意而後復寫生,自能神形俱見。」齊白石繪畫上的卓越成就絕非偶然,全憑他從不間斷的寫生與對大自然的觀察。
雁來紅:
“畫花卉必須有蟲鳥陪襯才更生動。” - 齊白石
齊白石家中養了很多昆蟲,以便觀察他們的 一舉一動(圖1)。北京畫院藏有一幅《老來少》(圖3)亦顯現相似氣氛和構圖。本幅老來少,他先畫出輪廓線,之後才將畫出複雜葉紋。前景紅色的雁來紅靠後景的綠雁來 紅互相襯托、映照。觀者視線被直幅的構圖引領,從雁來紅底由下以上到在空中飛舞的 蝴蝶。
紫藤:
“畫藤若真,不成藤矣﹒﹒﹒畫藤愁不 亂,能亂既有神。” - 齊白石
畫家在二十年代開始畫紫藤,並經過多年的 練習和寫生後能完全掌握這個題材(圖4) 。此幅紫藤顏色由畫面上方的紫藍到下方的 淺紫逐漸變化,反映成熟程度。藤蔓則有書法筆觸寫成,每筆由上延伸到下,由粗大有力變得乾軟細膩。整幅構圖飽滿,看似凌亂 的藤蔓與各種色彩和諧地組合在一起。
水族:
“我絕不畫我沒見過的東西。” - 齊白石
在齊白石多年的藝術生涯裡,他一直強調寫生的重要性。他曾買一籃子蝦,挑選不同大 小、最活躍的幾隻放在他畫室的碗子裏,並藉此觀察他們和練習寫生(圖4),如同現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一幅(圖5)。胡佩衡(1892-1965),齊白石的其中一位摯友,曾說“(白石老人)八十歲以後的蝦, 才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本幅水族作於 一九四三年,畫家八十歲,正是畫家藝術成 就的頂峰。白石老人能夠不用墨畫水卻能令觀者看到栩栩如生的魚蝦在海藻旁暢泳的感覺。利用筆墨濃淡變化,畫家為水族注入靈魂。
荔枝:
“果實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圖第一。” - 齊白石
荔枝,雖並非齊白石家鄉產所產,但其於三客欽州時期,對碩果纍纍的荔枝一見鍾情, 喜品荔,常以荔枝入畫(圖6)。白石老人對荔枝的喜愛在《形神俱似 - 雁來紅、紫藤、 水族、 荔枝》中可見一斑。本幀荔枝全幅構圖疏密有度,虛實相諧,畫面上方左 側下垂的一束紅彤彤的荔枝,與下方一籃果子交相輝映,使畫面充滿了張力。畫中荔枝誘人垂涎,顏色深淺不一富有變化,色調醇 厚飽滿而不俗,充分表現了藝術家的無限創意。 齊白石善於在簡單的生活中發現美,往以生活中自然題材入畫,造型簡潔活潑,墨色飽滿滋潤,顏色冶艷明快,意境渾厚樸素,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全面改變了二十世紀近代中國書畫的面貌。本套《形神俱似 - 雁 來紅、紫藤、 水族、 荔枝》精彩絕倫而題材 豐富,乃白石老人所作中難得的精品。
一八八九年,齊白石拜得湘南名士胡自倬( 號沁園,1847-1914)為師,正式學習工筆花鳥。一九一九年,齊白石遷往北京,並以 賣畫刻印為生。機緣巧合下,認識了陳師曾 (1876-1923),並聽從其勸告改畫寫意畫法。此改變結合他的農村背景,創造出充滿民間意趣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六十歲後,齊白石自覺摹古已不能滿足他對描繪題材神韻的要求。在街上買東西,齊白石會留著包鞋、包書,包糖食的紙供起畫稿用,以磨練技術。如果對畫稿不滿意,他會把它扔掉。白石老人曾說「寫生而後寫意, 寫意而後復寫生,自能神形俱見。」齊白石繪畫上的卓越成就絕非偶然,全憑他從不間斷的寫生與對大自然的觀察。
雁來紅:
“畫花卉必須有蟲鳥陪襯才更生動。” - 齊白石
齊白石家中養了很多昆蟲,以便觀察他們的 一舉一動(圖1)。北京畫院藏有一幅《老來少》(圖3)亦顯現相似氣氛和構圖。本幅老來少,他先畫出輪廓線,之後才將畫出複雜葉紋。前景紅色的雁來紅靠後景的綠雁來 紅互相襯托、映照。觀者視線被直幅的構圖引領,從雁來紅底由下以上到在空中飛舞的 蝴蝶。
紫藤:
“畫藤若真,不成藤矣﹒﹒﹒畫藤愁不 亂,能亂既有神。” - 齊白石
畫家在二十年代開始畫紫藤,並經過多年的 練習和寫生後能完全掌握這個題材(圖4) 。此幅紫藤顏色由畫面上方的紫藍到下方的 淺紫逐漸變化,反映成熟程度。藤蔓則有書法筆觸寫成,每筆由上延伸到下,由粗大有力變得乾軟細膩。整幅構圖飽滿,看似凌亂 的藤蔓與各種色彩和諧地組合在一起。
水族:
“我絕不畫我沒見過的東西。” - 齊白石
在齊白石多年的藝術生涯裡,他一直強調寫生的重要性。他曾買一籃子蝦,挑選不同大 小、最活躍的幾隻放在他畫室的碗子裏,並藉此觀察他們和練習寫生(圖4),如同現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一幅(圖5)。胡佩衡(1892-1965),齊白石的其中一位摯友,曾說“(白石老人)八十歲以後的蝦, 才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本幅水族作於 一九四三年,畫家八十歲,正是畫家藝術成 就的頂峰。白石老人能夠不用墨畫水卻能令觀者看到栩栩如生的魚蝦在海藻旁暢泳的感覺。利用筆墨濃淡變化,畫家為水族注入靈魂。
荔枝:
“果實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圖第一。” - 齊白石
荔枝,雖並非齊白石家鄉產所產,但其於三客欽州時期,對碩果纍纍的荔枝一見鍾情, 喜品荔,常以荔枝入畫(圖6)。白石老人對荔枝的喜愛在《形神俱似 - 雁來紅、紫藤、 水族、 荔枝》中可見一斑。本幀荔枝全幅構圖疏密有度,虛實相諧,畫面上方左 側下垂的一束紅彤彤的荔枝,與下方一籃果子交相輝映,使畫面充滿了張力。畫中荔枝誘人垂涎,顏色深淺不一富有變化,色調醇 厚飽滿而不俗,充分表現了藝術家的無限創意。 齊白石善於在簡單的生活中發現美,往以生活中自然題材入畫,造型簡潔活潑,墨色飽滿滋潤,顏色冶艷明快,意境渾厚樸素,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全面改變了二十世紀近代中國書畫的面貌。本套《形神俱似 - 雁 來紅、紫藤、 水族、 荔枝》精彩絕倫而題材 豐富,乃白石老人所作中難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