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KERAN (1907-1989)
LI KERAN (1907-1989)
1 更多
李可染

山水清音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八年作

細節
李可染
山水清音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八年作
題識:山水清音圖。清音閣為峨嵋山勝景之一,昔年曾在此寫生,茲圖其大意。一九八八年歲次戊辰端陽,可染于師牛堂。
鈐印:白髮學童、李、可染、在精微、山水知音、千難一易
90.5 x 58.5 cm. (35 5/8 x 23 in.)
來源:
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2008年4月8日,編號115。
出版:
《中國名畫家全集—李可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11月,封面及第220頁。
《藝術家》第161號,臺北,藝術家雜誌社,1988年10月, 第179頁。

榮譽呈獻

General enquiry
General enquiry

拍品專文

李可染,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擅畫山 水、人物,兼工書法,自幼習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擅山水、重寫生,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不同技法和諧地融入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李可染善於運用傳統的沉鬱墨色, 抓住逆光條件下靜物呈現出的特殊效果,去表現光與影的變幻,創造了中國繪畫的嶄新面貌。

李可染的藝術特點具有鮮明的階段性。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李可染開始超越對景創作, 進入新的藝術境界,形成了成熟的“李家山水”面貌(圖2)。他自稱進入了“采一煉十”的過程,在皴法、光的表現、構圖和意 境各方面創下了自己一套嶄新的藝術語言。有學者認為“李氏中年已達巔峰”,到晚期李可染畫風再有轉變,隨著三十多年李氏創作越見成熟,對筆墨的抽象表現力有更深厚的歷練。李可染藝術創作的晚期已從中年戶外寫生的形式(圖1)轉為營造心中的山水, 藝術創作亦越發依靠畫家的想象力筆觸亦更往寫意方向發展。

《山水清音》為李可染晚年代表作之一,畫中所寫清音閣位於四川峨眉山牛心嶺下,乃峨眉山勝景之一。於一九八八年再作本幅, 將清音閣與及周邊自然景色以全景式處理盡入畫中。作品題識提及曾前往三峽地區寫生,可能是李可染於一九五六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教授,與陳大羽等長途寫生之旅 ( 圖3) 。當時曾赴江浙、入四川、過三峽,創作畫作二百幅,亦到清音閣寫生。 此幅作品構圖飽滿,視覺上給觀眾帶來凝練感。細細的瀑布從山上傾瀉而下,狹小之山徑向上伸至林中涼亭,為畫面增添趣味和動感。除此以外,每一部分,從樓閣、涼亭、 兩條曲橋、以至左右兩條留白瀑布皆互相呼應,緊緊相扣,營造強烈整體效果。瀑布是李氏偏愛的題材,經常以留白技巧來營造由上而下的曲折的流水。濃墨和青錄寫出的山 林填滿其餘大部份畫面,而每一個色區內均包含著複雜的色調對比變化,營造透明、多層次和豐富的畫面。左邊題款處則以灰色為 主要色調製造與山林部分的對比,但其反差亦憑著李氏沉雄厚拙的題款重新溶入畫面 中,毫無一點突兀。畫家注重整體效果,精細無遺寫出每個局部細節,大大提高本幅藝術性,盡顯“雙橋清音”的意境。

同年畫家另有一幅作品亦表現出相似的構圖 與氣氛(圖4),強調畫家對峨眉山清音閣及附近環境此景色的鍾愛。李氏大膽地將傳統的“積墨法”和自創的積色法結合起來營造畫面中的光暗對比。他更利用平行線增強 畫面方向感,帶領觀者有節奏地遊走於山水之中。《山水清音》雖然設色沉重,但並不 沉悶,隱約間透出深邃優雅的韻味,是李可染晚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更多來自 三十週年誌慶拍賣:世紀珍藏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