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十九世紀是日本面向世界衝擊的年代。1868年明治政府上台後推行維新運動,積極引進西方現代思潮和技術。不過極端的保守主義高舉著復古的旗幟,而進取的改革派又信仰全盤西化的作用,彼此長期角力。二戰以後日本的政治系統被徹底重構,思想解放而形成巨大人文思潮,開始形成「衝突、並存、融合」的獨特日本路線。藝術界積極反思何謂日本風格,五十年代冒起的具體派藝術家先開啟通往世界的大門,至於生於戰後的一代,則努力探索日本社會的文化資源和個人生活經驗,期望創造出代表性的藝術形象。
1958年出生於青森的奈良美智,是日本在造型藝術方面其中一位頂尖高手。他獨特的小孩和動物造型令人一見難忘,揉合了日本和西方藝術語言的精髓。拍品《Eastern Youth》(Lot 22)是一幅典型的肖像油畫,在造型上卻兼有商業插畫、漫畫的輕鬆趣味,亦洋溢著濃郁的古典美感。通過一個簡單的畫面,反映了日本當代藝術發展其中一種方向和成就。
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複雜和漫長的。奈良美智年青時主要創作插畫,後來在八十年代留學德國杜塞多夫美術學院,全面探索純藝術風格。當時歐洲正掀起新表現主義的浪潮,強調粗糙筆觸和扭曲形像的處理,而奈良美智在當時亦有相似的美學取向,造型主觀且色彩強烈。進入九十年代後,他的筆觸逐漸轉為細膩平伏,用色方面則傾向溫暖和悅目,細看下更見豐富的層次感和微妙變化,盡展布上繪畫之長。《Eastern Youth》在造型上完全擺脫了客觀寫實的約束,小孩的頭部呈葫蘆狀,上面的眼睛、鼻孔和嘴巴都是由極度簡潔的線條完成,強調了東方繪畫依靠線條造型的傳統。而藝術家刻意對面部、五官、身體和背景的簡約處理,亦見西方現代藝術對幾何形狀間所產生的趣味的追求(圖1-2)。
單人肖像一直是奈良美智鍾愛的繪畫主題,從九十年代起沒間斷地創作半身像,和只有一個大頭的作品,這種構圖方式與風靡世界的日本浮世繪版畫有著深厚的血緣關係。浮世繪版畫興起於江戶年代,主要是以美人為題材的風俗畫或風景畫。江戶初期安定富庶的社會背景,衍生出人生如夢,即時享樂的哲學。民眾對藝伎或演員的崇拜,造就了為作宣傳而出現的「役者繪」,接近現代的明星海報。而為了更突出人物的面部,產生了「大首繪」的格式,喜多川歌麿是創始者,期後帶有傳奇色彩的東洲齋寫樂亦精於此道,並加入更主觀和誇張的手法去強調個人外貌特徵,突出主角瞬間的神情(圖3)。《Eastern Youth》中的小孩不是一個明星偶像,但他/她在奈良美智眼中是一個需要被彰顯的個體,就如同江戶時期「大首繪」中的人物一樣,成為耀眼的主角。
熟練的筆觸,和諧的色彩,或者平衡的構圖,均可以為一幅繪畫提升美感。《Eastern Youth》在繪畫元素上完全包含了這些條件,除此以外,畫中那靜默的小孩,配合虛空的背景,為作品增添了淡淡的孤獨情調。小孩在畫面中沒有一個具體的溝通對象,反而他向前看的眼神似期望與觀眾直接交流,一切盡在無聲之中。奈良美智曾回憶自己的孩童年代是極度寂寞,而他在德國留學時亦因語言障礙而與外界產生疏離感,因此他筆下的孤獨小孩可以說是一種個人寫照,同時亦反映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當觀眾對畫中小孩引起同情和憐愛之心時,正好體現了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物哀」精神,一種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美感狀態。「物哀」指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有所感觸。這種自然流露的感情,或喜悅,或憤怒,或悲傷,從而產生和諧的美感。這種抽象和主觀的美感,需要觀眾的直接參與,細味情緒的敏感變化。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形態,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謎。生物和物理世界中的對稱直接影響了人類的創造性,從而滲透到繪畫、雕塑、建築等領域。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甚至認為「對稱是最完美的形狀」。對稱在各種視覺形式中,最能予人平和、莊嚴的感受,亦對人類的情感起穩定作用。《Eastern Youth》中的小孩位置居中並正視前方,乍看是一個平而無奇的對稱構圖,可是奈良美智追求的不是一種完美的對稱,細看下可以發現雙眼、鼻孔和嘴巴的大小形狀都有左右方的差異,這種處理既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面的輕微不對稱,亦符合作為一幅手繪作品的人性化痕跡。更深入地看,《Eastern Youth》流露了日本傳統中佗寂美學的特徵(圖4),亦即不對稱、不完美、無常、簡約和自然。人類本性都渴望達到完美,也許在日本人和奈良美智的眼中,只有不完美才是生命中真正的美,以及永恆的真理。
奈良美智是一個對人性描繪非常執著的藝術家,從他每幅肖像可感受到不同的性格和情緒。日本在明治年代沒有真正把民族的現代化完成,因為人格的自由、平等仍沒被確立。直到二戰後以人為本的西方現代思想,才把日本人真正從封建傳統釋放,讓人的價值得以提升。《Eastern Youth》完成於人類史上的第二個千禧之年,在一個新世代展開之際,奈良美智結合了現代的思想和傳統的美感,以一個精簡的人像作品,肯定了日本當代藝術家在造型美學方面的獨特的才華,以及超越表象而直指心靈的能力。
1958年出生於青森的奈良美智,是日本在造型藝術方面其中一位頂尖高手。他獨特的小孩和動物造型令人一見難忘,揉合了日本和西方藝術語言的精髓。拍品《Eastern Youth》(Lot 22)是一幅典型的肖像油畫,在造型上卻兼有商業插畫、漫畫的輕鬆趣味,亦洋溢著濃郁的古典美感。通過一個簡單的畫面,反映了日本當代藝術發展其中一種方向和成就。
藝術風格的形成是複雜和漫長的。奈良美智年青時主要創作插畫,後來在八十年代留學德國杜塞多夫美術學院,全面探索純藝術風格。當時歐洲正掀起新表現主義的浪潮,強調粗糙筆觸和扭曲形像的處理,而奈良美智在當時亦有相似的美學取向,造型主觀且色彩強烈。進入九十年代後,他的筆觸逐漸轉為細膩平伏,用色方面則傾向溫暖和悅目,細看下更見豐富的層次感和微妙變化,盡展布上繪畫之長。《Eastern Youth》在造型上完全擺脫了客觀寫實的約束,小孩的頭部呈葫蘆狀,上面的眼睛、鼻孔和嘴巴都是由極度簡潔的線條完成,強調了東方繪畫依靠線條造型的傳統。而藝術家刻意對面部、五官、身體和背景的簡約處理,亦見西方現代藝術對幾何形狀間所產生的趣味的追求(圖1-2)。
單人肖像一直是奈良美智鍾愛的繪畫主題,從九十年代起沒間斷地創作半身像,和只有一個大頭的作品,這種構圖方式與風靡世界的日本浮世繪版畫有著深厚的血緣關係。浮世繪版畫興起於江戶年代,主要是以美人為題材的風俗畫或風景畫。江戶初期安定富庶的社會背景,衍生出人生如夢,即時享樂的哲學。民眾對藝伎或演員的崇拜,造就了為作宣傳而出現的「役者繪」,接近現代的明星海報。而為了更突出人物的面部,產生了「大首繪」的格式,喜多川歌麿是創始者,期後帶有傳奇色彩的東洲齋寫樂亦精於此道,並加入更主觀和誇張的手法去強調個人外貌特徵,突出主角瞬間的神情(圖3)。《Eastern Youth》中的小孩不是一個明星偶像,但他/她在奈良美智眼中是一個需要被彰顯的個體,就如同江戶時期「大首繪」中的人物一樣,成為耀眼的主角。
熟練的筆觸,和諧的色彩,或者平衡的構圖,均可以為一幅繪畫提升美感。《Eastern Youth》在繪畫元素上完全包含了這些條件,除此以外,畫中那靜默的小孩,配合虛空的背景,為作品增添了淡淡的孤獨情調。小孩在畫面中沒有一個具體的溝通對象,反而他向前看的眼神似期望與觀眾直接交流,一切盡在無聲之中。奈良美智曾回憶自己的孩童年代是極度寂寞,而他在德國留學時亦因語言障礙而與外界產生疏離感,因此他筆下的孤獨小孩可以說是一種個人寫照,同時亦反映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當觀眾對畫中小孩引起同情和憐愛之心時,正好體現了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物哀」精神,一種超越了物質層面的美感狀態。「物哀」指人心接觸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有所感觸。這種自然流露的感情,或喜悅,或憤怒,或悲傷,從而產生和諧的美感。這種抽象和主觀的美感,需要觀眾的直接參與,細味情緒的敏感變化。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形態,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永恆的謎。生物和物理世界中的對稱直接影響了人類的創造性,從而滲透到繪畫、雕塑、建築等領域。古希臘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甚至認為「對稱是最完美的形狀」。對稱在各種視覺形式中,最能予人平和、莊嚴的感受,亦對人類的情感起穩定作用。《Eastern Youth》中的小孩位置居中並正視前方,乍看是一個平而無奇的對稱構圖,可是奈良美智追求的不是一種完美的對稱,細看下可以發現雙眼、鼻孔和嘴巴的大小形狀都有左右方的差異,這種處理既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面的輕微不對稱,亦符合作為一幅手繪作品的人性化痕跡。更深入地看,《Eastern Youth》流露了日本傳統中佗寂美學的特徵(圖4),亦即不對稱、不完美、無常、簡約和自然。人類本性都渴望達到完美,也許在日本人和奈良美智的眼中,只有不完美才是生命中真正的美,以及永恆的真理。
奈良美智是一個對人性描繪非常執著的藝術家,從他每幅肖像可感受到不同的性格和情緒。日本在明治年代沒有真正把民族的現代化完成,因為人格的自由、平等仍沒被確立。直到二戰後以人為本的西方現代思想,才把日本人真正從封建傳統釋放,讓人的價值得以提升。《Eastern Youth》完成於人類史上的第二個千禧之年,在一個新世代展開之際,奈良美智結合了現代的思想和傳統的美感,以一個精簡的人像作品,肯定了日本當代藝術家在造型美學方面的獨特的才華,以及超越表象而直指心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