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A TAKANO (JAPAN, B. 1976)
歐洲重要收藏
高野綾

天天都是嘉年華

細節
高野綾
高野綾
天天都是嘉年華
壓克力 畫布
130 x 162 cm. (51 1/8 x 63 3/4 in.)
2012年作
簽名:Aya Takano (畫背);Aya Takano (畫架內框)
來源
香港 貝浩登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14年 《高野綾:May All Things Dissolve in the Ocean of Bliss》 Kaikai Kiki Co., Ltd 東京 日本 (圖版,第41頁)
展覽
2012年11月22日-12月22日「Heaven Is Inside Of You - 高野綾」貝浩登畫廊 香港

拍品專文

高野綾受國際畫壇譽為日本現代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她的畫作屬於新興流行的「超扁平」美學(衍生自日本御宅族次文化),然而,高野綾的作品更強調透過女性觀點去改造該文化。她所獨創的圖像語言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特殊的卡娃伊(可愛)風格以及「蘿莉控」意象(日本對於納博科夫小說《蘿莉塔》的文化轉譯)。源自於1970 年代二戰後日本少女漫畫的逃避現實與幻想風格,高野綾筆下偶爾會出現的漂浮裸體人物營造出一個純然的女性世界,讓觀畫者彷彿踏進一個可以超越世俗束縛的心靈避難所。

《天天都是嘉年華》(Lot 23) 繪製於2012 年,是高野綾豐沛複雜視覺語言的精心傑作。畫中描繪一群柳腰窈窕、朦朧大眼的女孩,穿著圖案鮮豔亮麗的和服,在寬闊的廣場上歡愉舞動。纖纖玉足所到之處盡皆迸發出繽紛多彩的光芒與圖案,形成生動活潑的馬賽克拼貼,增添音樂性的錯雜錦簇。這些奔放的圖形以及色彩的扁平運用,不只讓整幅畫充滿歡欣的能量,同時也創造出扁平視角的感受──彷彿這些女孩全都飄浮在足底那些不斷盤旋的色塊之上。畫面所產生的超自然效果不僅讓人們聯想到高野綾繪畫靈感來源的科幻動漫,更重要的是,那同時也代表著這些動漫所根源的美學傳統。以「浮沉世界的眾生畫像」聞名於世的浮世繪版畫在江戶時代(西元1600-1867)盛極一時,經常以藝妓、歌舞伎和武士為畫中主角。正如同浮世繪中的女子,高野綾這幅畫中的女孩們也都穿著日本傳統服飾,每個人都配戴著經典和風的裝飾品;其中幾個女孩手持搖扇,扇面上繪著花朵或題字,另外兩個女孩則彈撥著三味線。(圖1)然而,高野綾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散發出獨特的現代精神:炯炯眼神直視著觀畫者,這是「浮沉世界中的女性」從來不曾有過的神態。這些女孩是我們的主角,也是透過她們的眼睛,我們才能看見這個自在歡暢、浩瀚無邊的宇宙。

奧地利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也深受日本木刻版畫粗獷線條所散發的力量所影響。克林姆所畫的《處女》與此處呈獻的這幅作品之間,在視覺效果上的相似處是清晰可見的。(圖2)兩幅畫作都描繪一群女性,兩位畫家都表現出直接的想望,要將構圖中的空間概念加以扭曲、變得抽象。克林姆所繪的女性在水面下纏繞盤旋,週遭的多彩色塊相連接合,將所有女子凝聚其中。而高野筆下的女孩則飄浮於空中,受到腳底下那些多彩色塊簇擁前進。克林姆的作品是經由決然的男性觀點,去強調女性特質的演進;而高野的作品則是享受當下──她所畫的女性不受年齡的束縛、也不受地心引力的束縛,雖然看似纖細柔弱,但絕非弱不經風,也不若處女般少不更事,她們自在地探索這處異國名勝,男性的目光在此處毫無意義。

「……高野綾的作品並不僅只是後現代畫派的仿作。更貼切的說法是:高野綾的主要興趣在於透過與陌生『他者』的相遇,傳達出一種心靈的旅程與覺醒。」

在高野綾的世界中,地理與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未來與過往則融合在一起。仔細觀察畫中的背景之後,這一點就更加明顯了:高野綾特意以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天際線為背景,這個翦影輪廓已經由許多十八世紀的歐洲大畫家畫成雋永象徵,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許就是威尼斯畫家卡納萊托。(圖3)卡納萊托十八世紀的畫作《聖馬可廣場》嚴格遵循線性透視法的規則,極度講究地記錄建築物的每處細節。然而,在高野綾的演繹中,聖馬可廣場的建築物如同畫中人物一般散發出相同的嬉鬧魅力。這種開心快活的氛圍就反映在這幅畫的名稱上:《天天都是嘉年華》,同時也呼應到一年一度的「威尼斯嘉年華」──參與盛會的人們會戴上威尼斯著名的精緻面具,在聖馬可廣場上狂歡熱舞。

《天天都是嘉年華》展現出高野綾最純粹的想像力天賦以及高超嫻熟的繪畫技巧。她的每一幅作品就像是一扇通往無垠宇宙的窗戶,不斷延伸、無盡變幻的故事都在她筆下幻化成真。高野綾從不同的時空、文化與媒體中所獲得的靈感交織成縷縷魔法,提供了她自己以及身為觀畫者的我們一個機會:可以逃遁入她所獨創的宇宙,也能夠擺脫傳統教條所形成的重力,一起跳脫地面、飄浮空中。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