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UEL COVARRUBIAS (MEXICO, 1904-1957)
印尼著名家族收藏
柯法如拜雅斯

叢林

細節
柯法如拜雅斯
柯法如拜雅斯
叢林
油彩 木板
60 x 41 cm. (23 5/8 x 16 1/8 in.)
约1940年作
款識: Covarrubias (畫背)
來源
2007年4月29日 香港蘇富比 編號21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本拍品附Adriana Williams簽發之保證書
印尼 私人收藏
出版
1991年《柯法如拜雅斯的才華》 Milagros 畫廊 德州 聖安東尼奧 及Throckmorton-Rymer畫廊 紐約 美國 (圖版,第51頁)

拍品專文

柯法如拜雅斯的藝術承載了他對峇里人民與當地自然景色的深刻情感和由衷讚歎。1930 年春天,柯法如拜雅斯夫婦懷著對這個異國小島原始風光的滿心期待,首次踏上前往峇里的旅程。接下來的六個月中,柯法如拜雅斯對當地的生活氛圍以及他們客居巴東縣一個峇里人家時得到的熱情款待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同在峇里的德國藝術家沃爾特・史畢斯那時已是當地頗為知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藝術贊助人,他給予柯法如拜雅斯許多支持和真摯的友誼,令他更快地適應並融入了峇里的生活和文化。

柯法如拜雅斯於1933 年再次來到峇里,希望更長期居住此地,而短短數年間,小島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令他十分吃驚,更有感旅遊業的發展和金錢的流入已破壞了小島原本的質樸安寧。因此,他開始以個人和人類學角度詳細記錄峇里人民的習俗、傳統、儀禮和生活細節,終於在1937 年出版了其專題著作《Island of Bali》,影響深遠。

柯法如拜雅斯在書中描繪出熱帶島嶼的炫目烈日與繁茂生命力:「炙熱的陽光灑在飽滿溫潤的大地上,產生溫室般熱氣騰騰,處處生機的環境,賦予小島清新濕潤的叢林,火山上長滿史前的羊齒植物、露兜樹和棕櫚樹,爬行植物蔓生,相互纏繞,樹幹旁也滿是蘭花,水蛭寄生,還有繁麗的蝴蝶、蟲鳥和吵鬧的野猴。」(柯法如拜雅斯,《Island of Bali》, 牛津大學出版社,1972 年,9 頁)

柯法如拜雅斯的視覺藝術作品就如同其文字的延伸,同樣記錄著峇里生活中流露的涵養和自信,表達他對這片土地的愛戴。本幅《叢林》運用大量的綠色和藍色調,色澤變化微妙但豐富,渾然便如他文字裡描繪的景致,畫面每個角落都填滿了綠茵與青蔥, 叢林植被層次分明,地面、矮樹叢、林冠和層出的枝葉,構成畫面的前、中、後景,彰顯了熱帶叢林獨有的濃郁茂盛之象,與歐洲森林的廣闊空地十分不同,令觀者淋漓感受到東南亞的特有風光。

柯法如拜雅斯最初曾是一位漫畫家,故精於色彩運用,感覺敏銳而自信,正如此幅《叢林》,色調明亮,匠心獨運,引人入勝。在他的微妙安排下,畫面中央的植物呈稍淺綠色和黃色,透露出夕陽的點點柔光。背景中,挺拔的樹幹沒有任何枝葉,迎著雲朵間透出的餘暉。飽滿的紅色和橘色調為畫面帶來活力,也使綠油油的叢林更為豐富。

《叢林》中不含人物,是柯法如拜雅斯作品中很特殊的一幅,默默讚美峇里大自然界的美態,宏偉壯麗,深不可測。峇里人民與大自然之間的緊密關係也令他十分著迷,在其文字和畫作中,都嘗試表達這種人與自然的深厚玄妙關係。縱觀歷史,一直都有藝術家前來峇里尋求創作靈感,大自然中人類的角色是他們表達的共同主題,沃爾特・史畢斯和魯道夫・邦尼等印歐藝術家的作品中也可見一斑。柯法如拜雅斯曾說:「沒有其他人能像他們一樣,與大自然保持如此緊密的關係,創造出人類與自然界的完美和諧。」( 柯法如拜雅斯,《Island of Bali》,牛津大學出版社,1972 年,11 頁)

如柯法如拜雅斯所言,印尼人民的生命力其實已經體現在峇里自然環境的旺盛力量。我們不禁想象滲透在茂盛灌木叢和大樹中的生命力,以及峇里村莊裡熙攘的場景,而這一切暫時藏在了柯法如拜雅斯筆下的茂密叢林背後,為小島添上一份神秘氣息,讓我們更渴望看穿這片青蔥草木。《叢林》是柯法如拜雅斯為感官而設的視覺禮物,引領我們隨著他打開的窗口,望向更遠更深處。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