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廖繼春,自幼貧苦卻將純真的熱情投入繪畫,靠著努力與機緣進入東京美術學校研習,打下嚴謹的寫實基礎。當時日本學界推崇19 世紀下半興起於法國的外光派(Pleinairisme),意指在戶外光線下寫生,常被理解為較寫實的早期印象派風格。在廖繼春25 歲那年舉辦的第一屆台展意義非凡,他不僅獲得特選的榮譽,更啟發他在作品中融入在地經驗與主觀感知。隔年他以《有香蕉樹的院子》(圖1)入選帝展,以豐富色彩詩意地描繪了南台灣艷陽下樹影交錯的景致,構圖呈現出巧妙的流動感。1950 年代中期,面對西方抽象藝術思潮興起與戰後台灣藝術圈對現代化的訴求,他亦積極嘗試更自由、更直觀的繪畫語彙,在「形」與「色」的實驗中開展出創作生涯中的重大突破與豐碩成果。
創作於1959 年《窗外風景》是此肇始時期極富巧思的一件經典之作, 濃郁的暖黃色塊佔據了大部分畫面,以色度略深的暗橙色作為點綴,與灰、黑、白定義出明暗對比關係,色彩運用十分簡潔,卻更能顯現出純粹的「色感」。廖繼春曾自述,「我利用簡潔強烈的色彩,以對比和強調來賦予更多的色感,同時在線條的構成中注意造形的趣味。不是寫某一時間內的印象,而是把希望表現的色感表現出來。」他之所以能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進行細膩的轉換,在於能掌握色彩關係所產生的空間感,啟發自後期印象派對風景的解構與重構。塞尚將對自然的觀看經驗精煉為基本造形,運用繪畫性筆觸重建多視點空間結構,突破古典繪畫的透視觀點(圖2);廖繼春則進一步地藉色彩關係的象徵性達成了一種不同於水墨的寫意性,透過色彩所表現的明暗與空間關係,粗細線條之間的節奏變化,賦予畫面一種整體性與視覺上的延展度,以及和諧的律動感。透過生動的空間表現,《窗外風景》以捨形取意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在觀者心中喚起風景,令人不斷回味,餘韻無窮。
《窗外風景》雖然在形式上是高度抽象的,「窗外風景」已被解構,但線條與色彩的組合卻能精準地表現出意境,並具有豐富的想像性,精彩展示了廖繼春在色彩與空間之對應關係以及線條構成這兩個面向上的探索與成就,其獨特抽象方式並不亞於朱德群同一時期作品中以書勢墨韻表現自然意象的手法(圖3),且更早於吳冠中80年代初對點線面的提煉(圖4)。三者不同的繪畫語言超越了具象與抽象的區別,但在意象表現上的成就,實則殊途同歸。另外相較於吳大羽以強勁複雜的線條聚散創造抽象能量(圖5),廖繼春的線條美學則顯得簡鍊而敦厚。
廖繼春經由印象派及野獸派發展出將自然與情感化為色彩空間的能力,一方面根植於扎實的寫生功力,一方面極巧妙地融入了不同於西方的意象美學,在抽象表現主義潮流的衝擊下,極為難能可貴。此作無疑地點出了廖繼春用形與用色的高度成熟和他往後的抽象發展,以及其在台灣美術史上承先啟後、融貫東西的時代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畫作後方仍保留了說明標籤,記錄廖繼春當時位於台北和平東路的畫室地址,相當難得。畫室之窗,不僅是藝術家最熟悉的風景,更是他數次重返的題材(6),見證了其風格演變。
創作於1959 年《窗外風景》是此肇始時期極富巧思的一件經典之作, 濃郁的暖黃色塊佔據了大部分畫面,以色度略深的暗橙色作為點綴,與灰、黑、白定義出明暗對比關係,色彩運用十分簡潔,卻更能顯現出純粹的「色感」。廖繼春曾自述,「我利用簡潔強烈的色彩,以對比和強調來賦予更多的色感,同時在線條的構成中注意造形的趣味。不是寫某一時間內的印象,而是把希望表現的色感表現出來。」他之所以能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進行細膩的轉換,在於能掌握色彩關係所產生的空間感,啟發自後期印象派對風景的解構與重構。塞尚將對自然的觀看經驗精煉為基本造形,運用繪畫性筆觸重建多視點空間結構,突破古典繪畫的透視觀點(圖2);廖繼春則進一步地藉色彩關係的象徵性達成了一種不同於水墨的寫意性,透過色彩所表現的明暗與空間關係,粗細線條之間的節奏變化,賦予畫面一種整體性與視覺上的延展度,以及和諧的律動感。透過生動的空間表現,《窗外風景》以捨形取意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在觀者心中喚起風景,令人不斷回味,餘韻無窮。
《窗外風景》雖然在形式上是高度抽象的,「窗外風景」已被解構,但線條與色彩的組合卻能精準地表現出意境,並具有豐富的想像性,精彩展示了廖繼春在色彩與空間之對應關係以及線條構成這兩個面向上的探索與成就,其獨特抽象方式並不亞於朱德群同一時期作品中以書勢墨韻表現自然意象的手法(圖3),且更早於吳冠中80年代初對點線面的提煉(圖4)。三者不同的繪畫語言超越了具象與抽象的區別,但在意象表現上的成就,實則殊途同歸。另外相較於吳大羽以強勁複雜的線條聚散創造抽象能量(圖5),廖繼春的線條美學則顯得簡鍊而敦厚。
廖繼春經由印象派及野獸派發展出將自然與情感化為色彩空間的能力,一方面根植於扎實的寫生功力,一方面極巧妙地融入了不同於西方的意象美學,在抽象表現主義潮流的衝擊下,極為難能可貴。此作無疑地點出了廖繼春用形與用色的高度成熟和他往後的抽象發展,以及其在台灣美術史上承先啟後、融貫東西的時代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畫作後方仍保留了說明標籤,記錄廖繼春當時位於台北和平東路的畫室地址,相當難得。畫室之窗,不僅是藝術家最熟悉的風景,更是他數次重返的題材(6),見證了其風格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