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 YANYONG (CHINA, 1902-1978)
馬來西亞珍藏
丁衍庸

八仙獻壽圖

細節
丁衍庸
八仙獻壽圖
設色紙本 鏡框
82 x 150 cm. (32 ¼ x 59 in.)
一九七八年作
題識
倒騎驢子張果老,稚氣尚存藍采和,
道行高深呂洞賓,道貌岸然漢鍾離,
皇親國戚曹國舅,相貌古怪鐵拐李,
蕭聲入雲韓湘子,婷婷玉立仙姑何。
戊午(1978年),丁衍庸。
鈐印
牛君、丁(人像肖形印)
文獻
《瀾滄江—湄公河風情藝術聯展》,泰中友好協會,泰國,1995年,圖版16。
《南國翰墨緣》,大將出版社,馬來西亞,2007年8月,第168-169頁。

拍品專文

畫畫一定要畫得活,畫呆板了,物象就沒有生命力和藝術的魅力。所謂「畫活」,就是無論 畫什麼,都要畫出精神來。比如畫山水,就要畫出意境;畫人物,就要畫出人物的精神…… 要做到這一點,在動筆之前,先要立意,也即「意在筆先」, 不要毫無主見地狂塗亂抹。 - 丁衍庸,《筆下的花花世界》,第15頁

求學東瀛

丁衍庸生於1902年,正是中國進入現代世界的時刻。作為學習 西方現代文明的一部分,諸多年輕的藝術學生紛紛踏上留洋之 路。他們中相當多的一部分選擇歐洲諸國作為目的地,典型的 例子包括徐悲鴻和林風眠。而日本,因其現代化的成功和地理 位置的便捷,成為中國學生的另一個主要選擇。1920年,丁衍 庸負笈日本,就讀於著名的東京美術學校。

在留日學習的數年間,丁衍庸有機會接觸到現代主義畫風,受 到不同學校導師的影響。最早在川端畫學校修習時,丁衍庸授 業於洋畫部教授藤島武二(1867-1943),藤島當時亦兼任東京 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教授。1921年9月,丁衍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附圖1)。

留學東瀛的經歷,如丁衍庸在《自述》一文中所言,“為少年 的幻想和野心所驅使,就不顧一切的逃到東京去習畫。” 丁衍 庸一方面在基礎的寫實技巧上得到訓練,另一方面廣泛地接觸 了歐洲最流行的諸多現代藝術流派,其中馬蒂斯,高更和塞尚 對色、線、形的表現都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東京時,丁 衍庸得以研習畫壇新興現代流派作品。以馬蒂斯為代表人物的 野獸派畫風喜以大膽、自我的用色,充滿活力的線條與主觀的 表現去描繪自然,尤其對丁衍庸影響至深。

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教授均曾留學歐洲,不少在創作中帶 有強烈印象派的意趣。丁衍庸進入和田英作(1874-1959)教 室研習油畫,因和田受教於著名畫家黑田清輝(1866-1924) ,對加強丁衍庸對油畫色彩的追求及藝術創作的產生促進的作 用。1924年6月,丁衍庸參加由《中央美術》雜誌主辦的“日本 中央美術展覽會”,在二千五百多參展作品中,以靜物《食桌 之上》入選1924年第五屆展覽。展覽會的評委之一,恰是日本 現代主義油畫巨匠梅原龍三郎(1888-1986),本次拍賣亦有幸 呈獻其代表作《康城》(拍品編號2510)。

除其在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自畫像》(附圖2)因保存在學 校外,丁衍庸在日本的作品大多已經散失。此畫將展現了丁衍 庸早年受馬蒂斯畫風的影響,亦將其對鮮艷色彩的靈活運用表 現得淋漓盡致。

回溯傳統

丁衍庸在留學五年間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尤其是他在東京 美術學習積累的深厚油畫功底(附圖3),以及對馬蒂斯野獸 派畫風的推崇,奠定了他一生藝術創作之根基。1925年畢業回 國後,丁衍庸活躍於上海藝壇,擔任上海藝術大學之西洋畫教 授,他負責油畫科,倡導自主自由的藝術表現手法。他認為學 生雖然需要修習寫實技巧去表現自然,但過分忠實的表達則會 阻礙藝術的發展。

二十世紀的中國藝壇所面臨的最緊要的一個課題,便是如何處 理外來的西方藝術與本土的中國藝術的關係。與眾多當時的藝 術家的發展軌跡不同,丁衍庸留日之前並未深入涉獵中國傳統 藝術,首先接受西方藝術的教育(附圖4),在回國後才逐漸對 傳統水墨產生興趣。

約於1929年,丁衍庸開始對徐渭(1521-1593)、八大山人 (1626-1705)、金農(1687-1763)等不受成法所拘束、大膽 創新的藝術家的繪畫產生興趣(附圖5)。他深深感受到中國傳 統書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亦開始研究青銅器、拓本與篆刻等藝 術。他開始學習、收藏及創作水墨畫,展開架構跨越中西藝術 的橋樑。此舉在當時引起相當多的爭議。不少當代畫家認為丁 衍庸回歸國畫為“落後”的表現,並感到這是當代藝術的“開 倒車”以及“得不償失”。

事實上,丁衍庸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傾心,與當時其他藝術家 不同,是帶著經過野獸派洗禮的目光,去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傳 統,志在將中國藝術“歸復於原始”。八大山人作品中特立獨 行的寫意畫風和率意而為的筆墨線條,與丁衍庸早年所崇尚的 馬蒂斯等現代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境界不謀而合,成為他探索 自我風格的基石。丁衍庸用西方現代藝術的角度來回顧中國的 水墨繪畫傳統,於六十年代發展出獨特的水墨寫意風格。時至 晚年,他更將對八大的推崇轉化至一個全新的格局,跳出形骸 的束縛,開始在精神層面上發展他的現代水墨。

受到馬蒂斯的影響,丁衍庸的創作與教學充分強調了藝術單純 而真率的表達(附圖6),“回復了原始藝術的本質,和兒童純 真的天性”(附圖7),以簡見繁,以純葆真。而這些表現在中 國傳統藝術中,都可以垂手而得。不幸的是,此階段重要的丁 衍庸作品,惜因時代的不穩定因素,大多已失散。

現代之路

1949年10月13日,丁衍庸辭別家人匆匆抵達香港,當時經濟陷 入困境,生活艱苦,展開了他下半生“孤獨、寂寞形諸筆墨”的旅居生活。

這個時期的丁衍庸,因生活上的困境與心靈的鬱結,深深有感於 八大山人的個人經歷。他曾道:“八大山人藝術的創造,他因為 自身有了亡國的慘痛⋯⋯實行他藝術革命的主張,使中華文化方 面捲起了巨大的洪流。”丁衍庸學習徐渭、石濤及金農的寫意隨 性筆法,融貫中西藝術,去嘗試創建能立足時代的新藝術。在二 十世紀中國藝術現代化的過程中,諸多代表人物採用不同的路徑 處理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等議題, 例如徐悲鴻融合中國水 墨技法和西方寫實精神,林風眠用彩墨表現對形式的興趣。而丁 衍庸,通過對中西藝術精神和理念上的獨到理解,創造性地發展 出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正是中國畫現代化中一條不可忽視的先鋒路徑。

丁衍庸成熟的水墨風格意境自由而開闊,對線條的掌控使用如火 純青,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一筆即可完成的人物和動物形象作 品(附圖8),以及其對歷史人物詼諧幽默的評價(附圖9)。 《八仙獻壽圖》(拍品編號2502)中線條的自由變化和純色的大 膽使用使人想起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的藝術特點。與此同 時,丁衍庸充分利用水墨在表現題材上的無限可能,糅合八大 山人形而上的意趣,將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種東方式的“極簡主義”也正契合中國藝術傳統中“以形寫 意,以意暢神”的追求(附圖10)。

神話傳說

八仙是漢代開始流傳的道教人物,被尊崇為長壽神仙。傳說他 們參加西王母的蟠桃會後腳踩木船或竹船過海,並與龍王發生 衝突。後世八仙題材的圖像也多表現以上兩種場景。八仙中的 每一位神仙都有自己的特點。

鍾離權:八仙之首,擁有長生秘訣,通常被表現為身寬體胖、 袒胸露乳的形象,手持獻桃或芭蕉扇,據說可以驅散鬼魂。

張果老:身懷仙術的道士,擁有隱身本領,通常被表現為倒騎 一頭白驢的形象,他常手持被稱為漁鼓的傳統中國樂器。

呂洞賓:學識淵博的道士,在鍾離權門下學習道術,於50歲時 得道飛升,通常被表現為手持道家拂塵、背負寶劍的形象。

曹國舅:相傳為武將曹彬之子,頭戴朝冠,身著朝服,手持一 雙玉板,被尊為戲曲守護神。

鐵拐李:通常被表現為手柱鐵拐、手持葫蘆的乞丐形象。他的 弟子認為師父身死之後,靈魂造訪天界,於是將身體燒掉,鐵 拐李的魂魄歸來時只得進入最近的一個乞丐的身體。

韓湘子:文豪韓愈的侄孫,傳說他擁有掌管花卉生長和開放的 能力,他的法器是笛子,因此他是樂者的守護者。

藍采和:通常被表現成身著藍衣、手持大拍板的乞丐形象,在 街頭行乞時不忘吟詩作賦,手持花籃,被尊為花農的保護神。

何仙姑:出生於零陵,傳說吃了仙桃後成仙,以珍珠粉、月光 為食,手持蓮柄作為法器。

八仙的題材自古為藝術家喜愛,自繪畫(附圖11)、瓷器(附 圖12)、琺瑯彩(附圖13)至象牙雕塑(附圖14),均喜於呈 現八仙的形象。立足於這一傳統題材,丁衍庸用融合中西藝術 的理念加以表現。在人物刻畫上,他並不受寫實的束縛,而是 用快速的線條和墨塊的交互使用,在增加物象拙趣的同時,亦 實現了人物之間的互動。

《八仙獻壽圖》在筆墨、色彩和形式上諳和了丁氏的藝術理念 和思路,為其晚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反映了他對民間傳說和 傳統戲劇題材的衷愛。充分表現並因其獨特的題材和宏大的構 圖,成為藝術史研究和收藏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品。

更多來自 「先鋒薈萃」特拍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