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常玉的畫作抒發著愛、孤寂,以及對遙遠祖國的思憶………他把安詳遨遊於生命間的靈魂給予他畫中的花卉、女人、魚及豹。
- 羅勃法蘭克
常玉 : 中西美學融合的完美範例,中國二十世界藝術先鋒
常玉於1900年出生於中國四川,從小家學淵源,家境優渥受到家裡大力培植諳熟書理,自幼即流露對書法的興趣,1918年短暫赴日二年吸收在中國以外學不到的藝術新知。1921年隨即赴法,從此以後在法國生活長達45年的時間,開拓其融合中西美學的藝術創作。常玉的重要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在於他代表了中國藝術歷程一個極關鍵的時期和探索成就。常玉活躍於20世紀前半期,其時中國正歷經西潮東漸、中西交流,中國藝術家群致力融合中西美術體系,常玉的作品,便是這個探索歷程的完美範例,是中國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從水墨到油畫、從線條到色彩的圓滿接合,在現代中國繪畫的發展和傳承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藝術發展的百年進程,開闢了新的發展風潮。簡約洗練的花卉、動物、裸女,卻又蘊藏中西、古今多種藝術精粹,交疊輻輳出中國傳統的文化韻味和精神象徵。此次佳士得於全球成立250週年之際,呈獻50年代的經典大作《瓶菊》,呈現常玉探索色彩、空間以及線條的獨特成就,意義非凡。
1950年代《瓶菊》(拍品編號 2503) 於焉誕生,光線、空間、結構以及顏色在畫作每一環節自成相應。未像印象派以七彩顏色製造光影,常玉以赭色、赤黑及金砂色彩相互映照帶出不可思議的光澤。看似平面的視覺空間,卻以雙眼左右透視捨棄單一透視焦點帶來錯置的轉折立體空間而加大畫面空間。失去精準比例的瓶花在空間裡自成天地而進入和諧畫面,堅毅的枝葉線條帶來彷彿山稜脊線的視覺觀感。常玉畫作傳承自中國傳統山水畫又突破當時期印象派、立體派以及野獸派等對於透視、造型以及色彩的創新詮釋。《瓶菊》作畫自成一格,描繪常玉超越東西,為一二十世紀的東方畫作先鋒。在創作的空間與構圖裡,東方繪畫是感性的象徵,寫意的表現;西方繪畫重視理性的透視,呈現寫實的手法。而常玉早年在中國習畫,1921年赴笈法國開拓繪畫視野,適逢巴黎畫派的年代,常玉卻逕自連貫中西畫法,自成一格,他的運筆節奏收放自如,線條流暢婉約,進而奠定其西畫筆法簡潔純練之現代感,即便是油彩作品仍強調純粹線條而捕捉繪畫對象的神氣內涵。
線條是東方繪畫的主要精神,唐代吳道子以「吳帶當風」聞名,他的線描行筆磊落,氣勢豪放,線行多變令人物衣裝飄帶有隨風飄拂之感。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佛像畫家曹仲達以「曹衣出水」著稱,他沉著閉氣繪以尖筆,細勁有力的線條予以人物服飾窄緊貼體,宛如芙蓉出水,呈現薄衣貼體之美感。承襲東方國度以線條為畫中雄辯的常玉,作畫偏好柔軟的材料,執筆之時,書以菊枝盤根錯節,以「漸」、「緩」、「澀」筆之運行,達到「雖瘦而見溫潤」,「雖細而能柔媚」之效,使觀者目光隨枝走葉仿若從容出遊,細細品嘗,能得風姿焉然之美。而畫中花團簇擁,枝葉開展,筆線曲折蜿蜒無盡綿延,常玉利用觀者視覺讓《瓶菊》永恆無限地停留在畫中,安置空間推移時間,彷彿菊枝仍超越花菊無盡生長。中國宋代花卉靜物著重寫生功力,當時期理學哲思甚為流行,觀萬物「生」意是理學家標榜的最高境界,而瓶菊內含氣韻「生」動,將宋朝繪畫精神融入現代主義的花草靜物中,予人韻味餘長,靈活纖動之感。
身處巴黎20世紀中期,常玉時逢藝術發展百花齊放之時,各家藝術流派如浪潮般席捲而來,常玉作畫卻不喜與人談論,自成一派,意在讓觀者直視畫中語彙。他以書本中類似拉開頁面的描繪空間方式繪製二叢左右並不對稱的菊枝,猶如攤開以中線對折的畫布,卻停留在轉折的狀態,畫面突破西方繪畫一直以來所運用的單一透視觀點,以左、右二面並置的轉折空間同時存放在同一平面上,這種雙視角的描繪為畫面帶來錯置的立體感,進而拉大作品畫面的廣度空間。另一方面,常玉將花瓶安置在畫面無法再向前的前端,彷彿在觀者面前觸手可及,放置瓶菊的桌面以視覺停留於花瓶上向後延伸,製造向後伸長的深度空間。常玉對於廣度與深度空間的創造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散點視角的加強利用,加以打破西方單點透視的單一效果,補強中國繪畫所缺少的空間感,以在東西方繪畫技法的奠基上加入前所未有的個人視野觀點,形成一革新的創作語彙,畫作至今,並無二人。
與常玉同時期赴法並被讚譽為畫魂的潘玉良曾言:「常玉的畫,一直在隨著時代演變,在進步,真是難得。」常玉擺脫學院派寫實主義的羈絆,選擇投身現代主義的懷抱,他不僅注重線條、空間,在色彩及光影上的變化運用也甚為精彩。他在畫面上方重刷幾筆黃色顏料,使觀者不自覺以視覺經驗連接下方金黃花簇達成視覺一致的效果,利用顏色整理畫面物件之間的對比和諧,以視覺慣性拉近前方花體以整合描繪桌面的赤色、以及突顯於背景的黑色,而讓觀者自動捨棄觀看細節,將視覺焦點集中在常玉想敘說的故事裡頭。印象派強調光影,捨棄細節,以七彩顏色入畫,常玉則在他創造的墨色深度空間裡輕刷幾筆淡色,製造氤氳氣氛,讓光影存在於空氣之中。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曾經說過:「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各種關係的和諧」。在常玉的畫作裡,他使用減法哲學,即使僅用低限的色彩、簡練的線條,卻顧慮到每個環節,色彩使用上的相互緊扣以及花體與花瓶大小的不真實超越現實,描繪出視覺上的和諧畫面。常玉畫作超越東方傳統繪畫,跨越西方各家藝術流派。《瓶菊》作品為法國Levy家族所擁有,Levy家族自1950年代便與常玉來往密切,作品長期雅藏於法國,於常玉離開人世的那一年曾在Levy家中展示過,而後僅在2001年台灣歷史博物館的「鄉關何處 – 常玉的繪畫藝術」展覽展出,之後完全未在其他展覽或市場上真正曝光過,蔚為珍貴。《瓶菊》並時逢50年代常玉為促進各方展覽邀約而傾盡時間、精力來表現個人對中西方藝術經驗,展現對線條、色彩、空間以及光影氛圍的獨到見解所開創的前所未有的視覺經歷。《瓶菊》呈現常玉以近30年的生命經歷在巴黎花都跌宕起伏,濃縮其精彩經歷對生命的深刻寫照以及對藝術的輕熟駕馭,使之作品華宴絕代,成為絕無僅有的珍貴單品。
- 羅勃法蘭克
常玉 : 中西美學融合的完美範例,中國二十世界藝術先鋒
常玉於1900年出生於中國四川,從小家學淵源,家境優渥受到家裡大力培植諳熟書理,自幼即流露對書法的興趣,1918年短暫赴日二年吸收在中國以外學不到的藝術新知。1921年隨即赴法,從此以後在法國生活長達45年的時間,開拓其融合中西美學的藝術創作。常玉的重要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在於他代表了中國藝術歷程一個極關鍵的時期和探索成就。常玉活躍於20世紀前半期,其時中國正歷經西潮東漸、中西交流,中國藝術家群致力融合中西美術體系,常玉的作品,便是這個探索歷程的完美範例,是中國藝術從古典到現代、從水墨到油畫、從線條到色彩的圓滿接合,在現代中國繪畫的發展和傳承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藝術發展的百年進程,開闢了新的發展風潮。簡約洗練的花卉、動物、裸女,卻又蘊藏中西、古今多種藝術精粹,交疊輻輳出中國傳統的文化韻味和精神象徵。此次佳士得於全球成立250週年之際,呈獻50年代的經典大作《瓶菊》,呈現常玉探索色彩、空間以及線條的獨特成就,意義非凡。
1950年代《瓶菊》(拍品編號 2503) 於焉誕生,光線、空間、結構以及顏色在畫作每一環節自成相應。未像印象派以七彩顏色製造光影,常玉以赭色、赤黑及金砂色彩相互映照帶出不可思議的光澤。看似平面的視覺空間,卻以雙眼左右透視捨棄單一透視焦點帶來錯置的轉折立體空間而加大畫面空間。失去精準比例的瓶花在空間裡自成天地而進入和諧畫面,堅毅的枝葉線條帶來彷彿山稜脊線的視覺觀感。常玉畫作傳承自中國傳統山水畫又突破當時期印象派、立體派以及野獸派等對於透視、造型以及色彩的創新詮釋。《瓶菊》作畫自成一格,描繪常玉超越東西,為一二十世紀的東方畫作先鋒。在創作的空間與構圖裡,東方繪畫是感性的象徵,寫意的表現;西方繪畫重視理性的透視,呈現寫實的手法。而常玉早年在中國習畫,1921年赴笈法國開拓繪畫視野,適逢巴黎畫派的年代,常玉卻逕自連貫中西畫法,自成一格,他的運筆節奏收放自如,線條流暢婉約,進而奠定其西畫筆法簡潔純練之現代感,即便是油彩作品仍強調純粹線條而捕捉繪畫對象的神氣內涵。
線條是東方繪畫的主要精神,唐代吳道子以「吳帶當風」聞名,他的線描行筆磊落,氣勢豪放,線行多變令人物衣裝飄帶有隨風飄拂之感。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齊佛像畫家曹仲達以「曹衣出水」著稱,他沉著閉氣繪以尖筆,細勁有力的線條予以人物服飾窄緊貼體,宛如芙蓉出水,呈現薄衣貼體之美感。承襲東方國度以線條為畫中雄辯的常玉,作畫偏好柔軟的材料,執筆之時,書以菊枝盤根錯節,以「漸」、「緩」、「澀」筆之運行,達到「雖瘦而見溫潤」,「雖細而能柔媚」之效,使觀者目光隨枝走葉仿若從容出遊,細細品嘗,能得風姿焉然之美。而畫中花團簇擁,枝葉開展,筆線曲折蜿蜒無盡綿延,常玉利用觀者視覺讓《瓶菊》永恆無限地停留在畫中,安置空間推移時間,彷彿菊枝仍超越花菊無盡生長。中國宋代花卉靜物著重寫生功力,當時期理學哲思甚為流行,觀萬物「生」意是理學家標榜的最高境界,而瓶菊內含氣韻「生」動,將宋朝繪畫精神融入現代主義的花草靜物中,予人韻味餘長,靈活纖動之感。
身處巴黎20世紀中期,常玉時逢藝術發展百花齊放之時,各家藝術流派如浪潮般席捲而來,常玉作畫卻不喜與人談論,自成一派,意在讓觀者直視畫中語彙。他以書本中類似拉開頁面的描繪空間方式繪製二叢左右並不對稱的菊枝,猶如攤開以中線對折的畫布,卻停留在轉折的狀態,畫面突破西方繪畫一直以來所運用的單一透視觀點,以左、右二面並置的轉折空間同時存放在同一平面上,這種雙視角的描繪為畫面帶來錯置的立體感,進而拉大作品畫面的廣度空間。另一方面,常玉將花瓶安置在畫面無法再向前的前端,彷彿在觀者面前觸手可及,放置瓶菊的桌面以視覺停留於花瓶上向後延伸,製造向後伸長的深度空間。常玉對於廣度與深度空間的創造是中國傳統山水繪畫散點視角的加強利用,加以打破西方單點透視的單一效果,補強中國繪畫所缺少的空間感,以在東西方繪畫技法的奠基上加入前所未有的個人視野觀點,形成一革新的創作語彙,畫作至今,並無二人。
與常玉同時期赴法並被讚譽為畫魂的潘玉良曾言:「常玉的畫,一直在隨著時代演變,在進步,真是難得。」常玉擺脫學院派寫實主義的羈絆,選擇投身現代主義的懷抱,他不僅注重線條、空間,在色彩及光影上的變化運用也甚為精彩。他在畫面上方重刷幾筆黃色顏料,使觀者不自覺以視覺經驗連接下方金黃花簇達成視覺一致的效果,利用顏色整理畫面物件之間的對比和諧,以視覺慣性拉近前方花體以整合描繪桌面的赤色、以及突顯於背景的黑色,而讓觀者自動捨棄觀看細節,將視覺焦點集中在常玉想敘說的故事裡頭。印象派強調光影,捨棄細節,以七彩顏色入畫,常玉則在他創造的墨色深度空間裡輕刷幾筆淡色,製造氤氳氣氛,讓光影存在於空氣之中。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曾經說過:「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各種關係的和諧」。在常玉的畫作裡,他使用減法哲學,即使僅用低限的色彩、簡練的線條,卻顧慮到每個環節,色彩使用上的相互緊扣以及花體與花瓶大小的不真實超越現實,描繪出視覺上的和諧畫面。常玉畫作超越東方傳統繪畫,跨越西方各家藝術流派。《瓶菊》作品為法國Levy家族所擁有,Levy家族自1950年代便與常玉來往密切,作品長期雅藏於法國,於常玉離開人世的那一年曾在Levy家中展示過,而後僅在2001年台灣歷史博物館的「鄉關何處 – 常玉的繪畫藝術」展覽展出,之後完全未在其他展覽或市場上真正曝光過,蔚為珍貴。《瓶菊》並時逢50年代常玉為促進各方展覽邀約而傾盡時間、精力來表現個人對中西方藝術經驗,展現對線條、色彩、空間以及光影氛圍的獨到見解所開創的前所未有的視覺經歷。《瓶菊》呈現常玉以近30年的生命經歷在巴黎花都跌宕起伏,濃縮其精彩經歷對生命的深刻寫照以及對藝術的輕熟駕馭,使之作品華宴絕代,成為絕無僅有的珍貴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