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裡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裡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
- 張大千
遊歷世界 超然自逸
1965年,遊歷過南美洲,歐洲和亞洲之後,張大千的足 跡已經遍佈大半個世界,此時距離他定居加州卡梅爾也僅 有數年之遙。這一年,大千創作的繪畫題材多樣,即有瑞 士阿爾卑斯山的雪景,又有巴西時期的舊居,但是這幅作 品卻飽含思鄉之情。畫面中,山巒聳立入雲,高處懸崖邊 錯落著幾處中式人家,僅有一條沿山壁盤旋而上的小路可 達。或許著墨於這深山人家時,畫家才能慰藉思鄉之苦。
師法傳統 研習經典
張大千早年的藝術訓練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傳統藝術基礎。二 十到三十歲之間,他刻苦研習傳統名家風格,同時代的人 常常分不清原作和他的複製品。在這段時間,張大千全身 心地投入到對傳統藝術經典的學習和理解中,從八大山人和 石濤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一批精緻典雅,收放自如的 作品。他在筆墨和色彩的使用上基礎扎實,并因1940年至 1942年兩年間對敦煌壁畫的學習而達至巔峰(附圖1)。日 積月累間,他從名家傳統中汲取、吸收養分,並融合個人風 格,最終在不斷臨摹隋唐時期的壁畫中受到啟發,創出屬於 自己的道路。此時期,他將精湛的筆法融入到不倦的創作 中,并進一步提高了對色彩的掌控(附圖2)。
發展潑墨 自成一格
1957年後,張大千步入藝術生涯中第二個分期,此時他開 始嘗試潑墨技法。他對色彩的使用更加多元和熟練,使其 山水作品中常蘊含一種雄偉豪壯之氣。這種部分來源於唐 代作品的啟發,這些作品往往通過在絹本上潑墨來完成造 型。大千尤其關注古代潑墨和沒骨風格的作品,並從中汲 取養分(附圖3)。
1965年至1969年間可謂張大千藝術生涯的巔峰。毫無疑 問,在多年的遊歷過程中,張大千不斷接觸多樣的文化和 藝術形式,這都為他今後革新自己的藝術提供持續的靈感 和動力。也正是在此時,他開創潑墨潑彩之風,成為備受 推崇的藝術形式。1956年7月他與畢加索會面,極大地啟 發和推動他開創出一條全新的藝術道路(附圖4)。也正是 在此時期,張大千與諸多崇尚抽象風格的中國畫家會面, 例如趙無極和常玉,促進了他對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 理解。
張大千的潑墨藝術風格被很多人稱為中西藝術的融合成 果,但畫家本人數次強調潑墨技法是中國藝術傳統的延 續,而非背離,他亦表明潑墨是受唐風影響,唐代畫家有 時通過潑墨進行造型。通常認為,青綠山水為唐代畫家李 思訓和其子李昭道所開創,他們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藍色和 綠色等礦物顏料,有時也會用到金和銀等色彩。雖然在工 筆技法中,嚴謹精巧的筆法阻礙了獨立表現的藝術自由, 但此時張大千開始嘗試的寫意手法,卻通過水墨的自由 流淌,實現形態的自由表現,與其早期風格形成了鮮明對 比。
張大千於1960年代中期最為多產,此時他剛剛離開南美 洲,本幅作品也正是在此時所作。他在巴西的居所“八德 園”視野開闊,內有一發掘的人工湖和五座小亭,正是在 此時此地,張大千創作了其一生中最具藝術感染力和原創 力的一批作品(附圖5, 6)。其在巴西畫室所作的一系列抽 象作品亦成為大千於Laky畫廊舉辦的首次個人展覽中的焦 點之作。潑墨山水的融合技法,因其大膽的構思和靈動自 由的筆法,或許是中西融合之路上最重要的嘗試。
山水之間 變幻無窮
在本幅作品中,張大千巧妙地通過色線形表現縷縷雲朵和 濃密植被,並用簡化的筆觸和不規則的形狀描繪山脊和周 圍風景,達至極高的準確度。從畫面中觀者可以感受到一 種雄偉之氣,山頂處的青綠潑彩表現出無限韻律和動感。 與傳統作品中色彩所處的次要裝飾作用截然不同,本幅作 品中色彩對結構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全新的繪畫技法將 畫家的視野提升至全球語境。
作品整體氣氛富於變化,其構圖將觀眾的視線逐步引導到 風景和建築中。畫家用一片潑墨來表現岩石遍佈的山腰, 在用多重顏料表現的險峻山勢下,建築物錯落其中。值得 注意的是,畫家運用濃郁的墨色實現了多層次的深度描 繪,觀者如果近距離欣賞,還可發現隱約顯現的藍色和綠 色,代表了周圍的植被。沿著墨色留白處的小徑向上攀爬 便可直達經色彩暈染而成的山巔。受到唐代藝術經典和敦 煌石窟藝術的影響,畫家從石青、孔雀綠和硃砂等礦物顏 料中提煉出這些鮮艷的藍色,綠色和秋日特有的紅色,用 以表現中國特有的山川峽谷風貌。
推陳出新 絹本金彩
縱觀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他嘗試過很多作畫媒介,但事實上 只有絹本最具挑戰性。從材料質地來看,這幅作品應該是為 一組日本屏風而作。類似的屏風通常包括四聯或六聯,根據 現有記錄,同時期創作的屏風也多以蓮花為題材。大千鍾愛 一間日本商店,從該店採購了絕大多數畫材。這件作品的獨 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宏大的尺寸,還有絹面上的金色顏料。這 種風格在大千初游加州之後才出現,很可能是受當地海岸常 見的金色陽光啟發而創。大千作品中灑金絹本或紙本或可常 見,但此件作品中金色完全覆蓋絹面,增加了創作的難度, 因為絹本上金色顏料會加快其他顏料的吸收,影響畫家創作 的流暢性和專注度。
絹本的魅力和挑戰在於,作為承載畫面的媒介,它不可逆地 記錄下每一次筆觸和墨跡。因此這件作品記錄的是大千每一 次著墨的痕跡,反映出畫家的技巧、功力和熟練度。雖然此 類作品看似隨心所欲,但繪製潑墨作品卻非常耗時,需要高 度的耐心和學徒的從旁協助。每一層墨乾後才可進行下一次 暈染,以保證顏色充分吸收,這意味著一件作品往往需耗時 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來完成。
力在筆墨 隱於畫境
可以想象,作畫時,畫家需躬身手捧絹面,以使墨色流動調 和,最終才能創造出表現山川的畫作。當我們真正理解創作 這類作品付出的精力時,畫面中濃郁的墨色與明亮的金色碰 撞而成所的藝術精神與活力就更值得稱讚和推崇。 在深厚的中國傳統藝術和哲學基礎上,張大千通過長期接觸 和吸收西方影響,創作出此幅《青綠山水》(拍品編號2505) 。他所開創的這一全新風格持續不斷的吸引和影響著一代又 一代觀眾。
- 張大千
遊歷世界 超然自逸
1965年,遊歷過南美洲,歐洲和亞洲之後,張大千的足 跡已經遍佈大半個世界,此時距離他定居加州卡梅爾也僅 有數年之遙。這一年,大千創作的繪畫題材多樣,即有瑞 士阿爾卑斯山的雪景,又有巴西時期的舊居,但是這幅作 品卻飽含思鄉之情。畫面中,山巒聳立入雲,高處懸崖邊 錯落著幾處中式人家,僅有一條沿山壁盤旋而上的小路可 達。或許著墨於這深山人家時,畫家才能慰藉思鄉之苦。
師法傳統 研習經典
張大千早年的藝術訓練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傳統藝術基礎。二 十到三十歲之間,他刻苦研習傳統名家風格,同時代的人 常常分不清原作和他的複製品。在這段時間,張大千全身 心地投入到對傳統藝術經典的學習和理解中,從八大山人和 石濤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一批精緻典雅,收放自如的 作品。他在筆墨和色彩的使用上基礎扎實,并因1940年至 1942年兩年間對敦煌壁畫的學習而達至巔峰(附圖1)。日 積月累間,他從名家傳統中汲取、吸收養分,並融合個人風 格,最終在不斷臨摹隋唐時期的壁畫中受到啟發,創出屬於 自己的道路。此時期,他將精湛的筆法融入到不倦的創作 中,并進一步提高了對色彩的掌控(附圖2)。
發展潑墨 自成一格
1957年後,張大千步入藝術生涯中第二個分期,此時他開 始嘗試潑墨技法。他對色彩的使用更加多元和熟練,使其 山水作品中常蘊含一種雄偉豪壯之氣。這種部分來源於唐 代作品的啟發,這些作品往往通過在絹本上潑墨來完成造 型。大千尤其關注古代潑墨和沒骨風格的作品,並從中汲 取養分(附圖3)。
1965年至1969年間可謂張大千藝術生涯的巔峰。毫無疑 問,在多年的遊歷過程中,張大千不斷接觸多樣的文化和 藝術形式,這都為他今後革新自己的藝術提供持續的靈感 和動力。也正是在此時,他開創潑墨潑彩之風,成為備受 推崇的藝術形式。1956年7月他與畢加索會面,極大地啟 發和推動他開創出一條全新的藝術道路(附圖4)。也正是 在此時期,張大千與諸多崇尚抽象風格的中國畫家會面, 例如趙無極和常玉,促進了他對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 理解。
張大千的潑墨藝術風格被很多人稱為中西藝術的融合成 果,但畫家本人數次強調潑墨技法是中國藝術傳統的延 續,而非背離,他亦表明潑墨是受唐風影響,唐代畫家有 時通過潑墨進行造型。通常認為,青綠山水為唐代畫家李 思訓和其子李昭道所開創,他們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藍色和 綠色等礦物顏料,有時也會用到金和銀等色彩。雖然在工 筆技法中,嚴謹精巧的筆法阻礙了獨立表現的藝術自由, 但此時張大千開始嘗試的寫意手法,卻通過水墨的自由 流淌,實現形態的自由表現,與其早期風格形成了鮮明對 比。
張大千於1960年代中期最為多產,此時他剛剛離開南美 洲,本幅作品也正是在此時所作。他在巴西的居所“八德 園”視野開闊,內有一發掘的人工湖和五座小亭,正是在 此時此地,張大千創作了其一生中最具藝術感染力和原創 力的一批作品(附圖5, 6)。其在巴西畫室所作的一系列抽 象作品亦成為大千於Laky畫廊舉辦的首次個人展覽中的焦 點之作。潑墨山水的融合技法,因其大膽的構思和靈動自 由的筆法,或許是中西融合之路上最重要的嘗試。
山水之間 變幻無窮
在本幅作品中,張大千巧妙地通過色線形表現縷縷雲朵和 濃密植被,並用簡化的筆觸和不規則的形狀描繪山脊和周 圍風景,達至極高的準確度。從畫面中觀者可以感受到一 種雄偉之氣,山頂處的青綠潑彩表現出無限韻律和動感。 與傳統作品中色彩所處的次要裝飾作用截然不同,本幅作 品中色彩對結構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全新的繪畫技法將 畫家的視野提升至全球語境。
作品整體氣氛富於變化,其構圖將觀眾的視線逐步引導到 風景和建築中。畫家用一片潑墨來表現岩石遍佈的山腰, 在用多重顏料表現的險峻山勢下,建築物錯落其中。值得 注意的是,畫家運用濃郁的墨色實現了多層次的深度描 繪,觀者如果近距離欣賞,還可發現隱約顯現的藍色和綠 色,代表了周圍的植被。沿著墨色留白處的小徑向上攀爬 便可直達經色彩暈染而成的山巔。受到唐代藝術經典和敦 煌石窟藝術的影響,畫家從石青、孔雀綠和硃砂等礦物顏 料中提煉出這些鮮艷的藍色,綠色和秋日特有的紅色,用 以表現中國特有的山川峽谷風貌。
推陳出新 絹本金彩
縱觀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他嘗試過很多作畫媒介,但事實上 只有絹本最具挑戰性。從材料質地來看,這幅作品應該是為 一組日本屏風而作。類似的屏風通常包括四聯或六聯,根據 現有記錄,同時期創作的屏風也多以蓮花為題材。大千鍾愛 一間日本商店,從該店採購了絕大多數畫材。這件作品的獨 特之處不僅在於其宏大的尺寸,還有絹面上的金色顏料。這 種風格在大千初游加州之後才出現,很可能是受當地海岸常 見的金色陽光啟發而創。大千作品中灑金絹本或紙本或可常 見,但此件作品中金色完全覆蓋絹面,增加了創作的難度, 因為絹本上金色顏料會加快其他顏料的吸收,影響畫家創作 的流暢性和專注度。
絹本的魅力和挑戰在於,作為承載畫面的媒介,它不可逆地 記錄下每一次筆觸和墨跡。因此這件作品記錄的是大千每一 次著墨的痕跡,反映出畫家的技巧、功力和熟練度。雖然此 類作品看似隨心所欲,但繪製潑墨作品卻非常耗時,需要高 度的耐心和學徒的從旁協助。每一層墨乾後才可進行下一次 暈染,以保證顏色充分吸收,這意味著一件作品往往需耗時 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來完成。
力在筆墨 隱於畫境
可以想象,作畫時,畫家需躬身手捧絹面,以使墨色流動調 和,最終才能創造出表現山川的畫作。當我們真正理解創作 這類作品付出的精力時,畫面中濃郁的墨色與明亮的金色碰 撞而成所的藝術精神與活力就更值得稱讚和推崇。 在深厚的中國傳統藝術和哲學基礎上,張大千通過長期接觸 和吸收西方影響,創作出此幅《青綠山水》(拍品編號2505) 。他所開創的這一全新風格持續不斷的吸引和影響著一代又 一代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