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ANCE/CHINA, 1920-2013)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水之音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水之音
油彩 畫布
160.5 x 128.5 cm. (63 1/8 x 50 5/8 in.)
1956-1957年作
款識︰無極ZAO 56-57 (右下); ZAO Wou-Ki Water Music 1956-1957 (畫背)
來源
英國 倫敦 漢諾威畫廊
前藏者於1957年購自上述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2013年5月25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 3
亞洲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展覽
1957年「趙無極」法蘭西畫廊 巴黎 法國
1957年6月18日-7月27日 「畢卡索之後的巴黎」漢諾威畫廊 倫敦 英國

拍品專文

「趙無極吸取了西方藝術的偉大之處…也發現了東方文化之精彩。」 —法蘭西學院華裔院士 程抱一

趙無極:將隱隱強力化作融融和諧 成就如其名「無極」的藝術最高境界

趙無極於1921年出生於北平一個富裕的書香門第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父親則是一位熱衷藝術的銀行家。從小受教於祖父,讀書、習字、塗鴉,浸養在中國傳統的美學天地之中。十四歲考入杭州藝專,接受學院派的繪畫訓練;師從留法回國的林風眠,接觸到其創新的繪畫觀念,1941年畢業並留校任教。二次大戰結束後,趙無極於1947年遠赴重洋至藝術之都法國巴黎,結識阿貝爾托‧賈科梅蒂等藝術同好,潛心研究西方抽象畫風,並朝向前衛風格轉變。 1952年開始他的作品在巴黎的畫廊定期展出,並巡迴至美國、瑞士、倫敦。 50年代中期結識紐約畫派的眾多藝術大師,包括弗朗茲‧克萊因等,並開始重新探討中國繪畫的根本,從留白中找到虛空的意向,從自然景觀與水墨暈染中找到浪漫的抒情抽象。 1980年代,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舉辦趙無極個人畫展,隨後被中國美術館、京都國家博物館、法蘭西畫廊等各國重要美術館邀請舉辦回顧展。趙無極的藝術自成一格、成績斐然,為東西方藝術交流提供了重要橋樑。以一種物我交融的精神狀態,心手相師的創作方法,氣韻生動的境界追求,藝通中外,心馳古今,以其在藝術上卓然獨立的成就立足20世紀馳騁國際藝壇的大師級人物,並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史中首當其衝的先驅人物。本次拍賣呈現作於56-57年間的作品《水之音》(拍品編號2506),為趙無極在50年代中期兩件同名作品之一,另一件(圖1)稍晚作於1957年,尺幅大致一半,顏色以冷色系普魯士藍為基調。

《水之音》為趙無極轉型抒情抽象的經典鉅作,傾注精力情感和其對中西文化精髓集大成於畫面,將鐘鼎文的抽象符號穿插於溟蒙深浩的色彩幻妙中,將隱隱強力化作融融和諧,成就如其名「無極」的藝術最高境界。

人生藝術 雙重轉折

1956-57年是趙無極人生及藝術生涯雙重轉折的兩年,同期他創作了《河》(圖2),《沼澤》 等幾幅以流水及周遭環境為主題的作品。沼澤的意象暗指趙氏5O年代中期事業上的挫折低落,及婚姻的泯滅;流水則影射時間的流逝,暗喻萬變世事在不變自然情懷下的渺小與轉瞬即逝,同時飽含著藝術家對未來的期許及對才思泉湧般創作靈感的期許。 1957年,趙無極與原配夫人謝景蘭離異,同年他同皮耶蘇拉吉夫婦訪問美國,結識弗朗茲‧克萊因,巴奈特‧紐曼,馬克‧羅斯科,並第一次親眼看到波洛克的作品。與抽象表現主義的接觸雖然短暫,但對趙氏影響極大,他尤感畫作中肆意揮灑中飽含狂暴與平靜兩重性。趙在日記中記錄下這段視覺及思想的衝擊,「這種將材料潑濺到畫布上的純物理性行為,好似完全不受歷史與傳統的羈絆。」對其日後結合西方抽象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創作有著深遠影響。

文字入畫 抒情抽象

《水之音》畫面中部從上至下縱向佈滿形似商周青銅器皿上銘刻的金文及甲骨文的符號(圖3),在廣袤恢弘的色域中以文字入畫,實屬趙無極對融合貫通中西藝術的推動與創新。

從歷史層面看,書寫與繪畫的結合既是中國畫的傳統同時也是創舉。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行書長卷《廉頗藺相如列傳》對諸多文字採用簡化甚至蠻野原始的變形,通過對筆鋒跌宕起伏及用繪畫的佈局安排文字的形式,打通書寫文字與寫意繪畫的隔障,恣意表達思緒情愫,開創空間時間的多維世界。以文字入畫的概念及抽象表現語言在西方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中也不乏,如弗朗茨‧克萊恩五六十年代的抽象畫受到日本書法的影響;布裡斯‧馬爾頓 (圖4) 畢生致力極簡藝術,其早期作品受到中國明代傢俱簡潔輪廓的影響,80年代末90年代初癡迷東方書法及圖像字元;賽‧托姆佈雷,1966至1971年間的「黑板」系列在灰黑色背景上反復書寫圈狀線條,形成一種放恣的意識流,控制的失控,凸顯鏗鏘有力的現代性。 《水之音》早於西方文字浪潮接近十年,趙無極領先同期歐美藝術家開闢此條道路,並將文字元號與抒情抽象表現主義相結合,成為其轉型期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從文化根源上看,西方大師的文字入畫趨於對形式的追求及對同時期哲學思想史的鍥和,並為致力延續西方藝術中挑戰具象、重新定義何為藝術何為非藝術這一發展主線。相比之下,趙無極站在東西方文化的雙頭巔峰,將其對不同文化的深層理解引入繪畫,尤其對中國畫中書畫同源加以傳承,從而將本土性變成世界性。趙無極在東西方藝術史的特別位置與意義在於,東方繪畫本是沒有純抽象的,只有意識上及精神上有,趙將這種形而上的抽象隨物賦形,表現內心的恢弘景觀。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趙無極為這件作品命名《水之音》,標題靈感或許來自於韓德爾1717年為英皇喬治一世所創作的《水上音樂》。韓德爾所作的這個曲目,是為國王在泰晤士河上行船的水上歡宴,及激昂的音樂向英國人民宣稱國王英姿依舊固守皇位,一向以華麗派對絢稱的王子仍需要等待。趙在此幅作品中採用的褐黃色調似乎巧妙呼應了《水上音樂》中大量使用銅管樂器的樂章,尤其讓人感受到彷若像是法國號渾厚溫暖的深邃銀色,在河面上共鳴所傳達出的磅礴氣概;在薄塗的古銅色調間,隱隱若現的青綠色調及淺白,則像是樂曲中時而穿梭的雙簧管、低音管與弦樂在行板中所交織出清亮卻低沉優雅的旋律。

趙無極以西方油彩為媒材,重新演繹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至高的虛空境界。《水之音》展現趙無極在東方美學傳統的延續及發展上的精進與創新,不僅揭示了他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創作出發點的差異,更在本質上回歸了中國書畫美學的人文精神,可視為甲骨文時期的巔峰力作,並為趙無極接下來全面進入抽象繪畫的創作高峰埋下精彩伏筆。

虛實互映 詩書畫一體

《水之音》對光源的使用也別具匠心,正如透納(圖5)用淺薄顏色層層鋪墊描繪出光線、空氣、水氣、雲霧彌散的通透感,拋離具象,為印象派打下鋪陳;透納用極富戲劇性的色彩和大刀闊斧的筆觸將風景畫與歷史畫結合到最高境界。相比之下,趙無極在《水之音》中引入抽象光源,描繪隱隱流瀉的光線流動,捕捉水天一體延綿不絕、水面反射驕陽波光粼粼的明淨瞬間。與此同時,趙無極深諳中國繪畫傳統中的虛實結合,他曾經說過「我的畫很多地方看來很空,但油畫不像水墨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得功夫更多。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奏,在這點上給我很大啟示。」與此同時,他又說「顏色不存在,只存在震動。」從中國傳統美學角度看,北宋時期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圖6)的卷軸中無處不見虛實交錯的墨趣意趣,呈現煙雲朦朧、水氣蒸鬱的詩情畫意,這種寫意以及詩書畫一體的美學觀念在趙無極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現。趙無極的摯友亦是他的藝評家法蘭西學院華裔院士程抱一曾精彩概述道,「趙無極的繪畫有一個宇宙維度,正是通過這些形式,趙氏構建出他自身,自然界的昇華版,及藝術家內在對宇宙的感悟詮釋,畫作與觀者之間的關係。《水之音》將趙無極對自然的內在感受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在畫布上,觀者受之於心,仿若一場交響樂,一部史詩,一場視覺的盛宴。

更多來自 「先鋒薈萃」特拍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