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林風眠畢生在藝術中探索中西嫁接,作出了最出色的貢獻,其成功不僅緣於他對西方現代、中國古代及民間藝術的修養與愛情,更因他遠離名利,在逆境中不斷潛心鑽研,玉壺雖碎,冰心永存。
- 吳冠中《一代宗師林風眠》
自1920年代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時代開啟後,隨著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紛紛留洋歸國,不但將民主與科學的觀念帶回中國,渴望改變中國封閉的狀態,也促進了對中國藝術的變革和發展:他們得益於留洋期間對西方文學藝術的吸收和學習,汲取了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發展的精髓,並開始將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在中國語境中運用和發展,開啟了中國二十世紀文化發展的新紀元。這其中,林風眠作為中國二十世紀現代美術教育家以及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林風眠1900年出生於廣東梅州的一個農村家庭,祖父是石匠以雕刻為生,父親務農但也習畫。林風眠自幼喜愛繪畫,19歲那年赴法勤工儉學,先後就讀於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並和同學們組織了「海外藝術運動社」等藝術組織,積極參展於巴黎秋季沙龍等藝術活動。並因此受到蔡元培的賞識,林風眠於1926年回國,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他力排眾議,邀齊白石、法國畫家克羅多來校講學,首創中西教學合併理念,並在1927年發起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藝術大展「北京藝術大會」。1928年,再受蔡元培之托,林風眠負責籌備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首任校長。在長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力推藝術教育運動,並寫了幾十餘萬字的論文、譯文,力圖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面推進美育和中國的藝術改造。他以自由開放的態度,以及中西合併的教學形式,在這所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裏,引領中國美術教育走向一個廣闊視野的天地;而且他將「中西繪畫融合」作為一生追求的理念,從繪畫理論到實踐,創造性地開闢了中西結合,充滿了現代藝術精神和現代美學意識的中國繪畫新道路。然而在1949年後由林風眠所主張「相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學理念與時政不合,他被迫離開學校,並在文革期間以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獄四年半,1977年林風眠獲准出國探親,去巴西探望妻女,後定居香港直至1991年逝世。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家蘇立文教授對他評價頗高:「因為林風眠的開創,使中國的藝術家們能夠以現代的手法表達出完全中國化的感受,從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中得到解脫。不少有代表性的現代中國藝術家都曾經跟他學過畫,包括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他是真正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蘇立文《對林風眠的敬仰》)
此次佳士得呈現的林風眠油畫作品《漁村豐收》(拍品編號2512),則是集藝術家藝術大成,展示藝術家在構圖、光線、空間關系、色彩上對中西繪畫融合的突破及成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林風眠從美術學院辭職並遷居上海南,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上海美術界相對寬鬆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生活,使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創作上,迎來了自杭州藝專時期以來最蓬勃旺盛的創作期。五十年代中後期,由於時代的變化,藝術家被鼓勵多走入工廠及農村去體驗生活。林風眠也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自然天地:安徽黃山、蘇州東山、浙江舟山、新安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林風眠的個性樸實熱情,在一次次接觸普通農民生活後,自然風情及純樸民風,給他無比的親切與感動,也為他帶來創作題材及靈感的新來源。創作了一系列農家生活作品。林風眠的學生朱膺在《藝術要味道呢!》一文中提到過此階段的作品:「當妻兒出國(1955)後,林師孑然一身,但作畫更艱苦勤奮。那時還常去郊區農村采風,畫了不少田間勞動和秋收之類的圖畫,對生活進行藝術的再改造。在這些作品中,他注重人物主體的動態概括,使之既有情節,又有豐富的變化,追求一定的裝飾性,放鬆對細節的刻畫。運色強烈,線的自由揮寫,形成鮮明的畫風。」
《漁村豐收》則是創作於此階段的佳作:遠處的帆船搖曳,近處的魚躍歡騰,在金色的夕陽餘暉中散發著祥和的光芒,象徵著風調雨順、豐收富足的美好寓意。作品採用林風眠所喜愛的「方形布陣」方式構圖,總體畫面以散點透視重視平面構成,而不以透視法塑造遠近的比例,採用交織的線條及色塊的重疊來展示畫面的深遠。雖然主題來源於采風所得,但林風眠無意於傳統的靜止寫生造型,而力圖反應人及物的「動象」。筆下的人物,均以動作分化後再構成,勾勒人物的線條瀟灑勁利,賦予人物動態的美感,對於人物的刻畫,他不著重細節的描繪,而以色塊成為主體,將人體造型變形及誇張、抽象幾何化,再將幾何塊面堆積成結構再構,繼而形成富有建築感的豐富層次。林風眠不但強調畫面的整體結構感,而且將中國繪畫的整體韻律感融入方寸畫面之間。吳冠中曾經讚林風眠的作品「調動全部面積,不浪費分寸之地」。船只錯落有序,桅桿、船板均以俐落的線條交錯間斷,組成了重疊相交的幾何塊面,並形成疏密有致的節奏感。畫面結合立體派藝術的結構感,以色調深淺不一的船只在金色夕陽的襯托下,在相疊掩映間展現了通透的空間感。容納了印象派戶外繪畫對光線的捕捉及再現,也繼承了中國畫的「咫尺展千里」的傳統意境。
另一方面,林風眠更意在以平凡的農家漁女們為主角,呈現生機勃勃,繁忙興旺的時代新女性「多美圖」。女性一直是林風眠鐘愛的題材。自四十年代起,林風眠的「林氏仕女圖」以雋美的造型、清新的格調再現女性的自由浪漫的天然之美。林風眠出生於廣東山村勞動之家,他的母親是苗族女子,美麗而勤勞。林風眠自幼與母親感情深厚,勤勞而美麗的女性一直是他所推崇和讚賞。在此幅《漁村豐收》中,林風眠筆下的主角們,既有年長勤勞的母親,也有著健康沈穩的少婦、婀娜多姿的少女、還有著稚氣未脫的小女孩。她們或立或坐,或談或靜,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中的勞作,尤其前方的人物呈成環狀組合,視覺的中心落回到前方盛滿魚兒的漁簍,充滿著豐收的喜悅。而逆光的取景效果,以及浙東漁民特有的頭巾造型,讓每個人的身上都帶上了金色的光暈,如同殿堂的聖母和神聖的光環,盡顯東方女性的溫柔賢淑之美;母性關愛的慈愛普濟之美;淳樸健康的女性自然之美;以及勞動收獲豐盈的喜悅之美。如同米勒在十九世紀對普通勞動者的致敬,這不但是林風眠在特殊年代的「林氏仕女圖」的新寫照,更是藝術家對平凡的勞動者「女性半邊天」的禮讚。
相比林風眠其它以豐收為主題的作品,本幅《漁村豐收》流光溢彩的金色色調將東方女性之美渲染淋漓盡致,而富有豐富節奏感的結構主義原理的構圖,明快愉悅的色彩處理,以及優雅生動的東方人物造型,將浪漫美好的寓意得到升華,完美詮釋了林風眠對「中西融合」的藝術追求。這件作品與佳士得香港淵源頗深,林風眠油畫數量歷來稀少,備受矚目。1990年在佳士得香港的拍賣中,張宗憲先生喜得此作,一直珍藏至今。此次張宗憲先生割愛呈現,旨在通過「先鋒薈萃」特拍,向這位20世紀實踐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開拓精神的先驅者致敬。
- 吳冠中《一代宗師林風眠》
自1920年代五四運動的新文化時代開啟後,隨著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紛紛留洋歸國,不但將民主與科學的觀念帶回中國,渴望改變中國封閉的狀態,也促進了對中國藝術的變革和發展:他們得益於留洋期間對西方文學藝術的吸收和學習,汲取了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發展的精髓,並開始將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的意識形態在中國語境中運用和發展,開啟了中國二十世紀文化發展的新紀元。這其中,林風眠作為中國二十世紀現代美術教育家以及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林風眠1900年出生於廣東梅州的一個農村家庭,祖父是石匠以雕刻為生,父親務農但也習畫。林風眠自幼喜愛繪畫,19歲那年赴法勤工儉學,先後就讀於法國第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及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並和同學們組織了「海外藝術運動社」等藝術組織,積極參展於巴黎秋季沙龍等藝術活動。並因此受到蔡元培的賞識,林風眠於1926年回國,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兼教授。他力排眾議,邀齊白石、法國畫家克羅多來校講學,首創中西教學合併理念,並在1927年發起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藝術大展「北京藝術大會」。1928年,再受蔡元培之托,林風眠負責籌備國立藝術學院,並任首任校長。在長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力推藝術教育運動,並寫了幾十餘萬字的論文、譯文,力圖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面推進美育和中國的藝術改造。他以自由開放的態度,以及中西合併的教學形式,在這所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的搖籃裏,引領中國美術教育走向一個廣闊視野的天地;而且他將「中西繪畫融合」作為一生追求的理念,從繪畫理論到實踐,創造性地開闢了中西結合,充滿了現代藝術精神和現代美學意識的中國繪畫新道路。然而在1949年後由林風眠所主張「相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教學理念與時政不合,他被迫離開學校,並在文革期間以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獄四年半,1977年林風眠獲准出國探親,去巴西探望妻女,後定居香港直至1991年逝世。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家蘇立文教授對他評價頗高:「因為林風眠的開創,使中國的藝術家們能夠以現代的手法表達出完全中國化的感受,從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中得到解脫。不少有代表性的現代中國藝術家都曾經跟他學過畫,包括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等,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他是真正中國現代繪畫的先驅。」(蘇立文《對林風眠的敬仰》)
此次佳士得呈現的林風眠油畫作品《漁村豐收》(拍品編號2512),則是集藝術家藝術大成,展示藝術家在構圖、光線、空間關系、色彩上對中西繪畫融合的突破及成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林風眠從美術學院辭職並遷居上海南,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上海美術界相對寬鬆的環境和比較穩定的生活,使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傾注在創作上,迎來了自杭州藝專時期以來最蓬勃旺盛的創作期。五十年代中後期,由於時代的變化,藝術家被鼓勵多走入工廠及農村去體驗生活。林風眠也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自然天地:安徽黃山、蘇州東山、浙江舟山、新安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林風眠的個性樸實熱情,在一次次接觸普通農民生活後,自然風情及純樸民風,給他無比的親切與感動,也為他帶來創作題材及靈感的新來源。創作了一系列農家生活作品。林風眠的學生朱膺在《藝術要味道呢!》一文中提到過此階段的作品:「當妻兒出國(1955)後,林師孑然一身,但作畫更艱苦勤奮。那時還常去郊區農村采風,畫了不少田間勞動和秋收之類的圖畫,對生活進行藝術的再改造。在這些作品中,他注重人物主體的動態概括,使之既有情節,又有豐富的變化,追求一定的裝飾性,放鬆對細節的刻畫。運色強烈,線的自由揮寫,形成鮮明的畫風。」
《漁村豐收》則是創作於此階段的佳作:遠處的帆船搖曳,近處的魚躍歡騰,在金色的夕陽餘暉中散發著祥和的光芒,象徵著風調雨順、豐收富足的美好寓意。作品採用林風眠所喜愛的「方形布陣」方式構圖,總體畫面以散點透視重視平面構成,而不以透視法塑造遠近的比例,採用交織的線條及色塊的重疊來展示畫面的深遠。雖然主題來源於采風所得,但林風眠無意於傳統的靜止寫生造型,而力圖反應人及物的「動象」。筆下的人物,均以動作分化後再構成,勾勒人物的線條瀟灑勁利,賦予人物動態的美感,對於人物的刻畫,他不著重細節的描繪,而以色塊成為主體,將人體造型變形及誇張、抽象幾何化,再將幾何塊面堆積成結構再構,繼而形成富有建築感的豐富層次。林風眠不但強調畫面的整體結構感,而且將中國繪畫的整體韻律感融入方寸畫面之間。吳冠中曾經讚林風眠的作品「調動全部面積,不浪費分寸之地」。船只錯落有序,桅桿、船板均以俐落的線條交錯間斷,組成了重疊相交的幾何塊面,並形成疏密有致的節奏感。畫面結合立體派藝術的結構感,以色調深淺不一的船只在金色夕陽的襯托下,在相疊掩映間展現了通透的空間感。容納了印象派戶外繪畫對光線的捕捉及再現,也繼承了中國畫的「咫尺展千里」的傳統意境。
另一方面,林風眠更意在以平凡的農家漁女們為主角,呈現生機勃勃,繁忙興旺的時代新女性「多美圖」。女性一直是林風眠鐘愛的題材。自四十年代起,林風眠的「林氏仕女圖」以雋美的造型、清新的格調再現女性的自由浪漫的天然之美。林風眠出生於廣東山村勞動之家,他的母親是苗族女子,美麗而勤勞。林風眠自幼與母親感情深厚,勤勞而美麗的女性一直是他所推崇和讚賞。在此幅《漁村豐收》中,林風眠筆下的主角們,既有年長勤勞的母親,也有著健康沈穩的少婦、婀娜多姿的少女、還有著稚氣未脫的小女孩。她們或立或坐,或談或靜,每個人都專注於手中的勞作,尤其前方的人物呈成環狀組合,視覺的中心落回到前方盛滿魚兒的漁簍,充滿著豐收的喜悅。而逆光的取景效果,以及浙東漁民特有的頭巾造型,讓每個人的身上都帶上了金色的光暈,如同殿堂的聖母和神聖的光環,盡顯東方女性的溫柔賢淑之美;母性關愛的慈愛普濟之美;淳樸健康的女性自然之美;以及勞動收獲豐盈的喜悅之美。如同米勒在十九世紀對普通勞動者的致敬,這不但是林風眠在特殊年代的「林氏仕女圖」的新寫照,更是藝術家對平凡的勞動者「女性半邊天」的禮讚。
相比林風眠其它以豐收為主題的作品,本幅《漁村豐收》流光溢彩的金色色調將東方女性之美渲染淋漓盡致,而富有豐富節奏感的結構主義原理的構圖,明快愉悅的色彩處理,以及優雅生動的東方人物造型,將浪漫美好的寓意得到升華,完美詮釋了林風眠對「中西融合」的藝術追求。這件作品與佳士得香港淵源頗深,林風眠油畫數量歷來稀少,備受矚目。1990年在佳士得香港的拍賣中,張宗憲先生喜得此作,一直珍藏至今。此次張宗憲先生割愛呈現,旨在通過「先鋒薈萃」特拍,向這位20世紀實踐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開拓精神的先驅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