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美國私人收藏
張大千

雲嵐丹翠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六五年作

細節
張大千
雲嵐丹翠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六五年作
款識:爰翁大風堂作。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129 x 70.5 cm. (50 ¾ x 27 ¾ in.)
來源:香港佳士得,近現代中國書畫,1998年4月26日,編號169。
註:1954年,張大千舉家遷往巴西,並築造八德園。此時,囿於眼疾,張大千一直醉心的工筆畫創作受到了限制。部分源於眼疾所帶來的不便,他開始嘗試極富創意精神的潑墨畫。
張大千潑墨風格的成功,是其力圖重新恢復唐朝的審美傳統,並用當代精神加以延續所做的努力。1953年,張大千開始啟用位於巴西的寬敞畫室,這無疑為其專注於大尺幅、表現性的繪畫提供了有利條件。張大千對西方藝術發展,及西方藏家品味有深入瞭解,尤其是1956年張大千與帕布羅.畢加索的會面,促使他的名聲在同期中國畫家中脫穎而出。
《雲嵐丹翠》營造了幾乎完全抽象的畫面,唯有在右上部分以簡略手法勾勒出一座殿宇,表明此情此景真實存在,可居可遊。在此幅潑彩作品中,綠色、藍色、紅色和黑色的墨汁完美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其作品的尺幅昭顯了張氏對隨心所欲、成竹在胸的潑彩技法的自信。各種色彩交響融匯,表現了雲山之間的四時變化。作品雖然是靜止的,但仿佛色彩仍在流動,天地之間的雲氣仍在隨時轉化。在雲卷雲舒之間,山體和植被都被抽象化,以瞬時印象的形式被定格在畫面中。
本作品的一大特點為張氏對色彩的獨特使用,尤其是作品中頗顯神秘的藍綠色調與紅色調的強烈對比。受到唐代藝術經典和敦煌石窟藝術的影響,畫家從石青、孔雀綠和硃砂等礦物顏料中提煉出這些鮮艷的藍色,綠色和秋日特有的紅色,用以表現中國特有的山川峽谷風貌。作品並非畫於中國傳統的宣紙之上,而是張大千特意訂制的羅紋紙,其吸收水墨較慢,類似西方的水彩紙,因此礦物性質的顏料不會輕易滲入紙中,而是吸附於紙張表面,使各種色彩的效果達到最佳。畫面中,細節均被隱沒,張大千用精神的存在和身體的能量創造出亂中有序的畫面,既與幾個世紀之前石濤的訴求恰逢一路,又與當時北美主流藝術主義的畫作,如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和極簡主義諳合,可謂是繪畫探索與革新的先驅。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