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水墨畫的發展大概可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民國初年的開展期,中國第一代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如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潘玉良,雖然他們在海外學習西方油畫,但在創作路上也回歸至中國媒材,企圖以西方的元素增強國畫的現代感。第二時期,則從50年代開始,中國第二代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如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他們特別受西方抽象表現派影響,開始把國畫的元素與西洋畫結合,及後至70年代,他們也曾回歸水墨畫的創作,企圖把獨特的油畫風格延伸至水墨創作。第三期的現代水墨畫發展,也是在50年代開展,特別在香港、台灣的華人社會同步踏入一個新的水墨藝術境地。他們的創作仍用國畫的毛筆和宣紙,但在構思用筆上,卻採用了不少西方抽象畫的元素,結果創造出一種新的表現作風,既與傳統國畫不同,又與西方的抽象畫有別。
60年代水墨畫在香港這片英國殖民地上發展起來,誠如李君毅所提出絕對與香港的特殊文化空間,及其「邊緣性」、「中間性」的存在特徵有密切的關係。香港這塊與祖國比鄰接壤的小島,一直存在著西方殖民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衝突,而香港重視思想、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並不曾默然接受西方或盲目認同中國,反而在兩種極端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夾縫中,呈現一種獨有的「抗衡意識」。香港現代水墨畫正是具有這種「抗衡意識」,在中國、西方;傳統、現代價值觀念差異之間的夾縫中尋求超越對立觀念,從而建構自我文化身份。
在香港這個移民城市中,匯集了逃避內地不穩政局的內地藝術家,如早年的油畫家余本,以及40、50年代的王無邪、周綠雲。自50年代,文學出生的王無邪隨現代水墨畫開創者之一呂壽琨學畫,開展了跨美術與文學的創作,充滿詩意的作品同時蘊含批判的力量。王無邪於1961年赴美留學,受現代設計藝術、抽象表現主義所影響。《溫哥華》(拍品編號 360)及《風景》(拍品編361)便是此一時期探索抽象藝術之創作。 1965年,王氏自美學成回港,逐漸成為香港重要的藝術家。
作於2004年的《城夢十二》(拍品編號 359) 呈現出強烈的設計意識,把香港這個由高樓大廈堆砌而成的「玻璃之城」以傳統水墨再現。王氏把物象加以解構,然後重組,形成極具香港城市風景的抽象作品。 《城夢十二》以二幅立軸的形式組成,尺幅巨大,更由藝術家於2008年 重新題款,包含了藝術家對此作品,以至對香港的感想。
60年代水墨畫在香港這片英國殖民地上發展起來,誠如李君毅所提出絕對與香港的特殊文化空間,及其「邊緣性」、「中間性」的存在特徵有密切的關係。香港這塊與祖國比鄰接壤的小島,一直存在著西方殖民主義和中國民族主義的強烈衝突,而香港重視思想、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並不曾默然接受西方或盲目認同中國,反而在兩種極端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夾縫中,呈現一種獨有的「抗衡意識」。香港現代水墨畫正是具有這種「抗衡意識」,在中國、西方;傳統、現代價值觀念差異之間的夾縫中尋求超越對立觀念,從而建構自我文化身份。
在香港這個移民城市中,匯集了逃避內地不穩政局的內地藝術家,如早年的油畫家余本,以及40、50年代的王無邪、周綠雲。自50年代,文學出生的王無邪隨現代水墨畫開創者之一呂壽琨學畫,開展了跨美術與文學的創作,充滿詩意的作品同時蘊含批判的力量。王無邪於1961年赴美留學,受現代設計藝術、抽象表現主義所影響。《溫哥華》(拍品編號 360)及《風景》(拍品編361)便是此一時期探索抽象藝術之創作。 1965年,王氏自美學成回港,逐漸成為香港重要的藝術家。
作於2004年的《城夢十二》(拍品編號 359) 呈現出強烈的設計意識,把香港這個由高樓大廈堆砌而成的「玻璃之城」以傳統水墨再現。王氏把物象加以解構,然後重組,形成極具香港城市風景的抽象作品。 《城夢十二》以二幅立軸的形式組成,尺幅巨大,更由藝術家於2008年 重新題款,包含了藝術家對此作品,以至對香港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