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儘管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巴黎前衞的藝術氛圍依舊 叫世界各地的年輕藝術家趨之若鶩。1945年戰後的巴黎藝術 圈容納多元的民族,來自蘇聯、葡萄芽、美國、中國等藝術家 豐富了戰後的巴黎畫壇。當時巴黎畫派的年輕藝術家重新發現 奠基於一種新的自由與情感的形式而反對幾何抽象,開始發展 一種著重投射情感的抒情抽象藝術(Abstraction Lyrique),以 至後來的不定形藝術(Art Informel)。而這個藝術風潮更成了 趙無極發展抽象藝術的關鍵。
中國藝術家趙無極於1948年抵達巴黎。趙無極曾憶述初抵巴黎 時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繪畫中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係 (pictorial space)。到了1949年更出現繪畫形式上突破。1949年5月, 趙無極舉辦了在巴黎首個個展。此一時期的主題包括山村風 景、森林、海灘、靜物。《村落》(拍品編號 364) 便是此一時 期的代表作。趙氏對物像的描寫出現了第一步的抽象簡化,以 大量的純線條和色塊表現物象。在褐色、黑色的背景上,他以 白色和淡色的線條勾勒樹幹和樹枝。除了描繪風景,趙無極也 習慣把人物帶進畫中,左上方出現人物,加上畫面上、下方的 鴨子,為畫面添上生動之氣。趙無極從這簡化的路向,繼續前 行,一直發展出五十年代以線性為主的半抽象繪畫。
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華裔法籍藝術家趙無極活躍國際藝壇六十載,他的抽象繪畫成 功在空白的畫面上創造充滿內涵的空間,一個讓人能夠回憶、 想像、停留,然後演變成能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16.02.64》(拍品編號365)創作於1964年,此時的趙無極已居 法國二十載,對於西方藝術中的觀念與技法早已嫻熟,此外, 他對於自身文化根源長久以來的深入思索,更讓他在此作中得 以圓融地展現出中西合璧之美。
在趙無極六十年代的作品中,空間布局總是凌駕於色彩之上。 在構圖上,趙氏傳承了中國畫家留給後世的精神性,以中國山 水畫的多重的視點作畫,觀者難以分辨畫面的軸心,形成包羅 萬象之勢。中國山水畫為了把無限遠大的視域收納畫中,因此 以散點透視法,把立軸分成四段,使一個畫面容納多個焦點 (圖1)。而西方定點透視法在表現三維景物的立體感,為了集中 風景的範圍,因而在畫面設立單一焦點。趙氏在杭州藝專老師 林風眠獨創的方形風景水墨畫,放棄立軸形式,以橫向分割的 方式,把天空、遠山、緩坡、河面四段壓縮在畫面中。
《16.02.64》以紅褐色、白色相間的色塊把近、前、中、遠景收 納在的畫面,再以澎湃激盪、豪邁不羈的筆觸,形成動態,開拓 出流轉不息的空間。誠如趙無極所言:「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 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若說我的畫和一 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
八十年代遊歷黃山
作品《28.11.84》(拍品編號366)完成前一年半,趙氏重返祖 國。1982年10月,他先到北京,參加香山飯店開幕典禮。 1983年遊覽台灣,秋天時分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回中國舉辦展 覽,北京中國美術館和趙無極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舊稱浙江 美術學院)分別展出趙氏重要作品。逗留期間,趙氏遊歷黃 山。中國獨特自然景觀一直是趙無極抽象藝術的營養。1984 年的《28.11.84》讓人聯想黃山的雲海,在高聳入雲的黃山 上,一團一團的雲密麻麻的在空中隨風飄浮,彷如汪洋大海, 形成一望無際的雲海,莊觀的景象儼如妙絕的仙境。趙無極成 功在空白的畫面上創造充滿內涵的空間,一個讓人能夠回憶、 想像、停留,然後演變成能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八十年代的創作標誌了趙無極的藝術發展,從六十年代出現澎 湃激盪的色塊和豪邁不羈的線條等細節,走進八十年代結合中 國水墨渲染效果從而釋放色彩本身的表現力的階段。
色彩的碰撞、顏色的誕生
《28.11.84》的畫面上就是一幕顏色的誕生,通過色彩碰撞, 創作新的色彩。八十年代色彩演變為輕盈,柔和。水墨與生宣 一舜間的結合,使顏色自然地通過偶發接觸而混成新的色彩。 趙無極的著眼點不只在於新的顏色,他同時看重色與色的結 合。因此,色彩的自然過渡至為關鍵。趙氏在處理顏料時,刻 意加大油彩中溶劑的比例,著色時儘量撫平油彩,不留筆觸, 製造一種流動、滲入、開散和綿延的效果,又如顏色滴進清澈 的水中,逐漸混成不同的色調。畫面左下方粉紫色、淡紫藍 色、銀藍色、粉藍色分層堆疊;右下方草綠、橘黃在畫面上渲 染。畫面下方出現了複雜的色彩的交流和碰撞。趙無極加入顛 覆性強的黑色和白色,以皴擦點染的方式展現,加強了空間的景深。
中國藝術家趙無極於1948年抵達巴黎。趙無極曾憶述初抵巴黎 時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繪畫中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係 (pictorial space)。到了1949年更出現繪畫形式上突破。1949年5月, 趙無極舉辦了在巴黎首個個展。此一時期的主題包括山村風 景、森林、海灘、靜物。《村落》(拍品編號 364) 便是此一時 期的代表作。趙氏對物像的描寫出現了第一步的抽象簡化,以 大量的純線條和色塊表現物象。在褐色、黑色的背景上,他以 白色和淡色的線條勾勒樹幹和樹枝。除了描繪風景,趙無極也 習慣把人物帶進畫中,左上方出現人物,加上畫面上、下方的 鴨子,為畫面添上生動之氣。趙無極從這簡化的路向,繼續前 行,一直發展出五十年代以線性為主的半抽象繪畫。
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華裔法籍藝術家趙無極活躍國際藝壇六十載,他的抽象繪畫成 功在空白的畫面上創造充滿內涵的空間,一個讓人能夠回憶、 想像、停留,然後演變成能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16.02.64》(拍品編號365)創作於1964年,此時的趙無極已居 法國二十載,對於西方藝術中的觀念與技法早已嫻熟,此外, 他對於自身文化根源長久以來的深入思索,更讓他在此作中得 以圓融地展現出中西合璧之美。
在趙無極六十年代的作品中,空間布局總是凌駕於色彩之上。 在構圖上,趙氏傳承了中國畫家留給後世的精神性,以中國山 水畫的多重的視點作畫,觀者難以分辨畫面的軸心,形成包羅 萬象之勢。中國山水畫為了把無限遠大的視域收納畫中,因此 以散點透視法,把立軸分成四段,使一個畫面容納多個焦點 (圖1)。而西方定點透視法在表現三維景物的立體感,為了集中 風景的範圍,因而在畫面設立單一焦點。趙氏在杭州藝專老師 林風眠獨創的方形風景水墨畫,放棄立軸形式,以橫向分割的 方式,把天空、遠山、緩坡、河面四段壓縮在畫面中。
《16.02.64》以紅褐色、白色相間的色塊把近、前、中、遠景收 納在的畫面,再以澎湃激盪、豪邁不羈的筆觸,形成動態,開拓 出流轉不息的空間。誠如趙無極所言:「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 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若說我的畫和一 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
八十年代遊歷黃山
作品《28.11.84》(拍品編號366)完成前一年半,趙氏重返祖 國。1982年10月,他先到北京,參加香山飯店開幕典禮。 1983年遊覽台灣,秋天時分應中國文化部邀請回中國舉辦展 覽,北京中國美術館和趙無極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舊稱浙江 美術學院)分別展出趙氏重要作品。逗留期間,趙氏遊歷黃 山。中國獨特自然景觀一直是趙無極抽象藝術的營養。1984 年的《28.11.84》讓人聯想黃山的雲海,在高聳入雲的黃山 上,一團一團的雲密麻麻的在空中隨風飄浮,彷如汪洋大海, 形成一望無際的雲海,莊觀的景象儼如妙絕的仙境。趙無極成 功在空白的畫面上創造充滿內涵的空間,一個讓人能夠回憶、 想像、停留,然後演變成能與觀者生命溝通的個人空間。
八十年代的創作標誌了趙無極的藝術發展,從六十年代出現澎 湃激盪的色塊和豪邁不羈的線條等細節,走進八十年代結合中 國水墨渲染效果從而釋放色彩本身的表現力的階段。
色彩的碰撞、顏色的誕生
《28.11.84》的畫面上就是一幕顏色的誕生,通過色彩碰撞, 創作新的色彩。八十年代色彩演變為輕盈,柔和。水墨與生宣 一舜間的結合,使顏色自然地通過偶發接觸而混成新的色彩。 趙無極的著眼點不只在於新的顏色,他同時看重色與色的結 合。因此,色彩的自然過渡至為關鍵。趙氏在處理顏料時,刻 意加大油彩中溶劑的比例,著色時儘量撫平油彩,不留筆觸, 製造一種流動、滲入、開散和綿延的效果,又如顏色滴進清澈 的水中,逐漸混成不同的色調。畫面左下方粉紫色、淡紫藍 色、銀藍色、粉藍色分層堆疊;右下方草綠、橘黃在畫面上渲 染。畫面下方出現了複雜的色彩的交流和碰撞。趙無極加入顛 覆性強的黑色和白色,以皴擦點染的方式展現,加強了空間的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