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羅中立
歲月



油彩 畫布
147.7 x 96.5 cm. (58 1/8 x 38 in.)

1984年作
款識: 羅中立 1984.8 (右下)
來源
於1980年代直接得自藝術家本人
美國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感情』。要感動自己,也要感動別人。」— 羅中立
中國當代藝術家自八十年代對人的觀察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歷史中,羅中立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要的一位藝術家。他於1977年進入四川美院,時逢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民風漸開,隔年盧新華在《文匯報》所發表的《傷痕》小說,直視揭露文革苦難的紀實文學,點醒了人們重新審視文革狂潮中被湮沒的人性、理性與真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當時藝術學院的校園內瀰漫著獨立精神的思潮,敢於正視過去歷史的不幸與扭曲,並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中。1980年羅中立以照相寫實的手法,創作了《父親》(圖1)這幅撼動人心的鉅作,揭開了中國藝術史上「傷痕美術」的扉頁,也引領出一股反思真相、追尋濃厚鄉土風情的寫實主義風潮。

多元化的肖像畫可謂是中國八十年代藝術的特徵。八十年代初期,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較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人的描述有了新的觀點,不再單一描繪革命領袖英雄。羅中立、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劉煒等藝術家均透過肖像,描繪在這個特殊社會中,人物內心複雜的性格和思想,絕對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其中,羅中立《父親》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形式語言上,都有革新的意義,作品顛覆了過去農民單純樸實的一面,《父親》開闢了刻畫普通農民的複雜性格和表現內心思想的新領域,給八十年代的藝壇以巨大的震動,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當下、未來。而曾梵志「醫院系列」以至「面具系列」中的人物描繪在經濟發展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諷世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岳敏君用自己的樣貌為題材,描繪彊硬、誇張得令人覺得虛偽的笑臉,諷刺人們為了生存而偽裝自己;劉煒在「游泳系列」同時以重要的政治人物肖像入畫,大膽地把加入色情元素,顛覆圖像既有的意義,成了強而有力的反諷標語。

《父親》一作,為羅中立贏得了空前的迴響,在創作次年榮獲了當時中國美術界最高榮譽的國家級金獎,納為中國美術館永久典藏。1980年代,羅中立深化以中國大巴山農民為母題之創作。1984年《歲月》(拍品編號 381)以樸實的農舍為背景,傍晚時分的光線投射,加添畫面的戲劇性。老婦人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小貓靜靜地在她的膝蓋上睡著,畫面中靜穆、嫻定的氣息,可與薩金特筆下《織毛線的婦人》比擬。藝術家以細如銀針的筆觸,耐心細膩地描繪著每根銀髮,她的根根銀髮,似乎在這一片漆黑的空氣之中浮懸著,時間和空間在瞬間的凝結中,化作了永恆。羅中立不避諱地把老婦人粗糙、黝黑、乾燥的皮膚,臉上一道一道交錯的皺紋毫無保留地表現。這些歲月和勞動的痕跡與炯炯有神的雙目成強烈對比。羅氏筆下的農民雖是樸實、粗獷,卻散發出永不放棄的堅毅精神。歲月雖改變了外在的身軀,卻磨滅不了心靈的力量。羅中立對人性的關懷,及其深刻的描寫也見於1980年代的《雪原靜悄悄》(拍品編號 382)。作品以寒冷的西藏高原為題材,和大巴山一樣遠離城市,是藝術家探索人性最純粹的一面的途徑。在白茫茫的雪地下,穿上厚棉衣的人物低頭不語,而雙馬目光柔軟,充滿人性地相互依傍,默默陪伴孤獨的人。

1985年,正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研修的羅中立受邀前往美國訪問,並先後於紐約的瓦利芬尼畫廊及哈佛大學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並廣受好評。在旅美期間,他得到一位華人藏家朋友的多方關照及幫助,臨別前,羅中立將此幅《歲月》贈與友人,並由友人家屬保存至今。

羅中立在1980年早期即創下的突破,不僅前衛且深具勇者捍衛真實的精神,劃記了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無疑推開了一扇門,讓同輩以及後進的藝術家真正開始思索個人與集體間複雜的關係,透過創作各自表述每個人眼中所見的歷史與真實。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