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ILY BROWN (ENGLAND, B. 1969)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 顯示更多 PROPERTY FROM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COLLECTION
塞西麗‧布朗

爭辯

細節
塞西麗布朗
爭辯
簽名:Cecily Brown (背面)
油彩 畫布
183 x 244 cm. (72 x 96 in.)
來源
美國 紐約 高古軒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2005年 《塞西麗‧布朗》A. Worth 著 BOMB 雜誌春季刊 紐約 美國(圖版及封面,第23頁)
展覽
2005年1月-2月 「塞西麗‧布朗」高古軒畫廊 紐約 美國
注意事項
On occasion, Christie's has a direct financial interest in lots consigned for sale which may include guaranteeing a minimum price or making an advance to the consignor that is secured solely by consigned property. This is such a lot. This indicates both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olds the financial interest on its own, and in cases where Christie's has financed all or a part of such interest through a third party. Such third parties generally benefit financially if a guaranteed lot is sold successfully and may incur a loss if the sale is not successful.

拍品專文

尼奧‧勞赫(Neo Rauch)的《照亮》(2000年)呈現迷人神秘的景象,描繪兩名男子豎立一個頂部裝有燈標的細長方尖塔。另一相同設計、體積更大的塔架置於工人背後的地面上;還有一個在前方的蔓生花壇中,遠處亦有一個,旁為城樓式結構,俯瞰兩座建築和一片樹林。兩個直立方尖塔均站立在輪式平台上。在前方,一名小男孩一邊把玩盒子,一邊跪在花壇和放有空油罐的廢棄地之間。這個夢幻般的畫面繪於紅色和灰白色的紙上,盡顯連環漫畫和蘇維埃宣傳的影響,再滲透於勞赫的作品之中。技藝高超的勞赫刻意在某些部分加入顏料(如人物的黃色運動衫和綠色頭髮),彰顯海報和漫畫的美學,乾燥的紋理表面重現廉價打印的效果;紅色亦讓人瞬間想起共產主義的肖像畫。然而,明確訊息或敘事則未見蹤影。儘管繪畫標題和燈光在中心出現,但我們還是置身於一片漆黑中。燈塔照亮清空,天空塗上濃濃的奶油色調,下方是點點紅彩,而其他半透明區域則顯露一片朦朧風景。半清不楚的塗層,營造出不安的監視氣氛。每個表面也像隱藏著一些東西。一如勞赫的典型作品,《照亮》滿載魅力與意義,閃閃發光,仿如一場清醒的夢。

勞赫的非凡作品源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圖像、廣告、超現實主義及兩德歷史,以迷失方式匯聚這些力量。而令人困惑的是,他的作品往往由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構所固定,再應用於自由流動的夢想世界。他滿懷自信地繪畫,把自己的角色比作媒介,將潛意識衝動幻化成夢像。他說:「半夢半醒的時刻,事物困在我的濾室內,組織成全新排列,這是我的畫作的本質」(尼奧‧勞赫,引自《尼奧‧勞赫:新角色。1993-2006年畫作》,展覽目錄,沃爾夫斯堡,2006年,頁174)。這些「排列」營造迷人的整體效果,同時滿足解讀個人元素的嘗試,這取決於具象而非敘事關係。仿如我們撞進藝術家的潛意識,見證激發其靈感、記憶和想像力的電流,並感受其內心的翻騰。

勞赫說:「若無一些難以觸摸的地方,圖像會變得枯燥乏味,就像徹底消毒一樣。 我必須一直考慮在製作過程的哪一點介入,加以分割與放置。每當感覺到拼湊部分佔據上風,此情況便會發生。(尼奧‧勞赫,引自里布斯,「現在沒有事情令我尷尬」,《南德意志報》,2006年9月13日,頁18)。他的作品在交叉感染、入侵和神秘力量中興盛,而留下可解碼的圖像,就如剝奪其魔力所在。

儘管缺乏迷人的分解特質,但《照亮》注入可識別的藝術言語,呈現藝術家對近代德國史的獨特視野。勞赫的形象技巧可追溯至他在萊比錫藝術學院接受的正式藝術培訓,學院強調傳統的技術技能,而抽象和概念藝術亦在資本主義西德地區居高不下。《照亮》的風景構圖正是步向這個分歧。茂密樹木與19世紀德國的浪漫主義相互輝映,以至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在自己的繽紛層次風格中運用的木刻傳統(作品的斑點紋理也與波爾克的《Rasterbilder》產生共鳴);蔥翠的自然主義與方尖塔斯社的極簡主義,以及汽油罐和隱約建築的堅實工業邊緣形成鮮明對比。

勞赫筆下的人物展示僵硬緘默的表情,體現作品本身的沉默之謎。工人顛覆了東德社會現實主義宣傳的日耳曼理想主義——堅強、有序、實用,他們勤奮但間接地活動。矚目有力的單色作品讓我們期待著訊息明確的宣傳品,箇中意思則被勞赫無情模糊的筆觸所遮蔽。圖像未有繪出特定訊息,而是陶醉於自我理解的努力。這一切的不確定性正是勞赫作品賞心悅目之處。《照亮》拒絕發光,藝術家也是如此。「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在黑暗中保持靈感流動,以免它在分析燈光中乾涸」(尼奧‧勞赫,引自薩賓‧拉斯,「尼奧‧勞赫」《BOMB - 藝術家對話》,2014年12月12日)。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