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家庭照本來是一種很私密的記憶載體,訴說每個家庭的故事和成員生命中的重要階段。換言之,每張照片都是一幀幀獨一無二的圖像故事。
然而,當張曉剛看到家中的舊照片時,他被這些社會主義年代的模式化全家福深深觸動。每幀照片中的人們都站得筆直,穿著相似的革命服裝,有著一致的姿態,使張曉剛對「家庭」一詞有了另一番體會。《血緣:大家庭》(拍品編號10)作於1997年,此時這個經典系列的主題不斷深化,從個人到集體,由家庭至國家,張曉剛緊抓文革後社會的時代特質,為整個民族造像。
甚麼是中國當代藝術?隨著與國際的交流日增,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藝術家面臨如何與世界接軌的挑戰。張曉剛於1992年獲邀到德國進行學術訪問,並參觀四年一度的卡塞爾文獻展。這次經驗使他全面地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除了國際化的藝術語言外,更不能脫離自身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事實上,張曉剛一直站在中國先鋒藝術發展的前沿,他在1985年參與舉辦「新具象」展覽,是「八五新潮」中最早的自費展覽之一。後來,他更與毛旭輝、周春芽和葉永青等組成「西南藝術研究群體」,為深具影響力的年青藝術團體。幾番沉殿,他終於在1993年夏天完成第一幅「血緣」系列作品,成為個人創作生涯以至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里程碑,同系列作品屢見於大型國際展覽,包括1994年「聖保羅國際雙年展」、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和1996年波恩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等。
在畫作標題的暗示下,觀者或者會馬上猜測畫中小童是兄弟或姐弟,不過,他們也許是無親屬關係的同代人。政治身份先於個人意志,國家先於家庭,這張作品不同於早期作品裡探討兩代人的傳承 (圖1),反而聚焦於同輩間的微妙關係。張曉剛以紅領巾為符號,突出集體主義生活環境對傳統家庭觀念的衝擊。少年先鋒隊的成立由國家主導,為全國性的兒童群眾團體。而官方服飾紅領巾是隊旗的一角,象徵革命先烈的鮮血,每名少先隊隊員上學時均被要求佩戴紅領巾。許多革命宣傳畫均描繪孩童們自豪地戴著它(圖2),於國家這個「大家庭」的懷抱中展望將來。張曉剛曾言:「我們的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在這個家裡,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各式各樣的『血緣』關係─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這既是藝術家最真切的個人體驗,也是他梳理百年來中國在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之間不同層次關係的變遷而有的看法。
回顧古典肖像畫,不難發現大多由皇室或貴族委託而畫,透過各種細節,例如服裝、背景及擺設等,彰顯畫中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圖3)。《血緣:大家庭》推翻肖像畫的傳統定義,與特定的個人或家族無關,而是屬於一整個民族的精神肖像。這種傾向亦見於張曉剛創作手法的轉變,早期的「血緣」系列以他的家人和朋友為藍本,人物刻劃較為寫實,每個人都具有明顯可辨的輪廓特徵,畫風傾向表現主義(圖4)。後來,他決意擺脫個人化的描繪,《血緣:大家庭》中男孩和女孩除了髮型相異,面部細節近乎雷同,人物的無差異化和中性化是後期「血緣」作品的一大特點:「我真正想畫的不是具體的個人化的肖像畫,而是畫一種類型化,符號化的人」。肖像畫的功能不再是反映單一個體的經歷和身份,張曉剛關心的並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地的某人,他把目光投向民族與時代。透過男孩和女孩身上一樣的紅領巾、相似的面孔,一代中國男女老幼的精神性肖像浮現於觀者眼前。
德國藝術家李希特隨機地選取私人擁有或報紙雜誌的照片,在畫布上以油彩臨摹,創作「照片」系列繪畫,題材廣泛。他的人像作品《貝蒂》以女兒的照片為摹本(圖5),李希特用逼近相機寫實的程度再現這張照片,精緻程度幾可亂真,卻刻意以繪畫技巧模糊了畫面,讓作品散發一種虛幻的氛圍。張曉剛同樣取材自照片,畫作中的朦朧感類近李希特的作品,色彩及筆觸方面更著力營造一種「再修飾感」。男女孩面龐平整光滑,找不出一絲缺憾,彷如古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塑 (圖6) 般,越完美越發脫離現實,傳達一種想像中的美感。觀者不時被平滑而不留痕的筆觸提醒眼前的人物源於現實,卻已被藝術家修飾至脫離真實,可望而不可即。作品的背景無明確的時地聯繫,白色圓點一個又一個地散開,將人物置於曖昧不明的時空之中,灰色主調亦呼應老照片的黑白效果。張曉剛嫻熟運用各種手法,讓現實與想像、真實與虛幻相互抵消,抹取彼此的界限,使作為一代人精神肖像的《血緣:大家庭》於藝術表現層面也得到完美呈現。
命運的軌跡交錯重疊,身處其中往往讓人看不清大時代的全貌。《血緣:大家庭》是一場見證,也為觀者打開一扇跨越真實與虛幻的門,通往更廣闊的精神性空間。
然而,當張曉剛看到家中的舊照片時,他被這些社會主義年代的模式化全家福深深觸動。每幀照片中的人們都站得筆直,穿著相似的革命服裝,有著一致的姿態,使張曉剛對「家庭」一詞有了另一番體會。《血緣:大家庭》(拍品編號10)作於1997年,此時這個經典系列的主題不斷深化,從個人到集體,由家庭至國家,張曉剛緊抓文革後社會的時代特質,為整個民族造像。
甚麼是中國當代藝術?隨著與國際的交流日增,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藝術家面臨如何與世界接軌的挑戰。張曉剛於1992年獲邀到德國進行學術訪問,並參觀四年一度的卡塞爾文獻展。這次經驗使他全面地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和定位,除了國際化的藝術語言外,更不能脫離自身文化背景與生活經驗。事實上,張曉剛一直站在中國先鋒藝術發展的前沿,他在1985年參與舉辦「新具象」展覽,是「八五新潮」中最早的自費展覽之一。後來,他更與毛旭輝、周春芽和葉永青等組成「西南藝術研究群體」,為深具影響力的年青藝術團體。幾番沉殿,他終於在1993年夏天完成第一幅「血緣」系列作品,成為個人創作生涯以至中國當代藝術史的里程碑,同系列作品屢見於大型國際展覽,包括1994年「聖保羅國際雙年展」、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和1996年波恩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等。
在畫作標題的暗示下,觀者或者會馬上猜測畫中小童是兄弟或姐弟,不過,他們也許是無親屬關係的同代人。政治身份先於個人意志,國家先於家庭,這張作品不同於早期作品裡探討兩代人的傳承 (圖1),反而聚焦於同輩間的微妙關係。張曉剛以紅領巾為符號,突出集體主義生活環境對傳統家庭觀念的衝擊。少年先鋒隊的成立由國家主導,為全國性的兒童群眾團體。而官方服飾紅領巾是隊旗的一角,象徵革命先烈的鮮血,每名少先隊隊員上學時均被要求佩戴紅領巾。許多革命宣傳畫均描繪孩童們自豪地戴著它(圖2),於國家這個「大家庭」的懷抱中展望將來。張曉剛曾言:「我們的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在這個家裡,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各式各樣的『血緣』關係─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這既是藝術家最真切的個人體驗,也是他梳理百年來中國在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之間不同層次關係的變遷而有的看法。
回顧古典肖像畫,不難發現大多由皇室或貴族委託而畫,透過各種細節,例如服裝、背景及擺設等,彰顯畫中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圖3)。《血緣:大家庭》推翻肖像畫的傳統定義,與特定的個人或家族無關,而是屬於一整個民族的精神肖像。這種傾向亦見於張曉剛創作手法的轉變,早期的「血緣」系列以他的家人和朋友為藍本,人物刻劃較為寫實,每個人都具有明顯可辨的輪廓特徵,畫風傾向表現主義(圖4)。後來,他決意擺脫個人化的描繪,《血緣:大家庭》中男孩和女孩除了髮型相異,面部細節近乎雷同,人物的無差異化和中性化是後期「血緣」作品的一大特點:「我真正想畫的不是具體的個人化的肖像畫,而是畫一種類型化,符號化的人」。肖像畫的功能不再是反映單一個體的經歷和身份,張曉剛關心的並非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地的某人,他把目光投向民族與時代。透過男孩和女孩身上一樣的紅領巾、相似的面孔,一代中國男女老幼的精神性肖像浮現於觀者眼前。
德國藝術家李希特隨機地選取私人擁有或報紙雜誌的照片,在畫布上以油彩臨摹,創作「照片」系列繪畫,題材廣泛。他的人像作品《貝蒂》以女兒的照片為摹本(圖5),李希特用逼近相機寫實的程度再現這張照片,精緻程度幾可亂真,卻刻意以繪畫技巧模糊了畫面,讓作品散發一種虛幻的氛圍。張曉剛同樣取材自照片,畫作中的朦朧感類近李希特的作品,色彩及筆觸方面更著力營造一種「再修飾感」。男女孩面龐平整光滑,找不出一絲缺憾,彷如古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塑 (圖6) 般,越完美越發脫離現實,傳達一種想像中的美感。觀者不時被平滑而不留痕的筆觸提醒眼前的人物源於現實,卻已被藝術家修飾至脫離真實,可望而不可即。作品的背景無明確的時地聯繫,白色圓點一個又一個地散開,將人物置於曖昧不明的時空之中,灰色主調亦呼應老照片的黑白效果。張曉剛嫻熟運用各種手法,讓現實與想像、真實與虛幻相互抵消,抹取彼此的界限,使作為一代人精神肖像的《血緣:大家庭》於藝術表現層面也得到完美呈現。
命運的軌跡交錯重疊,身處其中往往讓人看不清大時代的全貌。《血緣:大家庭》是一場見證,也為觀者打開一扇跨越真實與虛幻的門,通往更廣闊的精神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