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YU (CHANG YU, FRANCE/CHINA, 1901-1966)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常玉 (法國 / 中國,1901-1966)

白瓶花卉

細節
常玉 (法國 / 中國,1901-1966)
白瓶花卉
油彩 畫布
115 x 88 cm. (45 1/4 x 34 5/8 in.)
1930年代作
款識:玉 SANYU (右下)
來源
法國 巴黎 Henri-Pierre Roché 先生舊藏
法國 巴黎 Jean-Claude Riedel 先生舊藏
台北 私人收藏
2006年11月26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168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4年《常玉》淡水藝文中心 台北 台灣 (圖版,第29頁)
1995年《華裔美術選集I 常玉》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 台灣 (圖版,第53圖,第109頁)
2001年《常玉油畫全集》衣淑凡著 國巨基金會及大未來藝術 台北 台灣 (圖版,第85圖,第192頁)
2011年《常玉油畫全集 – 第二冊》衣淑凡著 立青文教基金會 台北 台灣 (圖版,第85圖,第125頁)
展覽
1994年8月18日-9月4日「常玉」淡水藝文中心 台北 台灣

拍品專文

常玉是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先鋒,他的作品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寫意與寫實、潮流與經典、個人與時代的匯流之中,是擷取中西精萃這個探索歷程完美典範的結果。

自1920年末,常玉的作品便開始受到當時法國著名的文人及收藏家—亨利.皮耶.候謝的賞識與收藏,候謝在當時文藝氣息鼎盛的法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於1906年,候謝推薦當時25歲的畢卡索給旅法的美國猶太裔藝術收藏家史坦家族認識,自此史坦家族致力於對畢卡索的支持與資助,進而收藏畢卡索從藍色時期到立體主義創作的關鍵性年代的作品,將畢卡索的藝術創作生涯推向高峰。而候謝本身亦擁有不少野獸派及立體派大師的作品,他對常玉的作品亦同樣地深表推崇,在他家中的牆上更經常將常玉與馬蒂斯的作品同時掛上欣賞,並時常在他的友人面前讚賞常玉的藝術才華。

而常玉在眾多傑出巴黎畫派藝術家中,絕對是深具個人風格與理念的一位。在眾多藝術家中來自中國的常玉與日本的藤田嗣治,被視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東方畫家。就繪畫風格與藝術觀點而論,這兩位藝術家在理念詮釋與表現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與變化,惟一雷同的,是他們皆運用了東方的水墨筆觸來描述他們心中的天地。常玉在筆法變化及墨韻的運用上,發揮了中國書法中簡練圓柔的線條來表現抒情的詩意,而藤田所專注的是,突顯主題的理性與寫實描繪,沿習了古日本傳統繪畫中對平面空間的運用與細膩的描繪。自30年代後,常玉在繪畫風格上的掌握已到了純熟且充滿個人特色的階段,此時的常玉已是巴黎畫派中極為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亦多次於極富權威的秋季沙龍、獨立沙龍及杜勒麗沙龍中展出。

常玉的油畫作品前衛大膽,擷取版畫的藝術特性創作油畫語彙,畫面洗鍊易懂,引領東方繪畫跨入現代藝術的範疇

《白瓶花卉》(拍品編號12) 完成於30年代,為常玉在花卉題材中極為代表性的作品。常玉在30年代的創作靈感一方面來自20年代末期創作了幾幅銅刻版畫開始,便對它極簡的線條美所吸引,版畫的技術與在空間上黑白陰陽的對應關係,意外地對他在油畫創作中有了突破。他的油畫創作全然摒棄豐富色彩的應用與細節的描繪,「黑」在中國有宗教的超越與生命的昇華意味,在中國上古時代,黑又為玄,即代表玄武—北方之神,而「白」在中國則代表著純粹,是意識的全然轉化,墨黑及素白在中國的繪畫美學上是最能表現純粹原始的自然之源,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所謂的「墨分五彩」,墨在素白的畫面上所展開的是無限的心靈空間,而捨棄細節的描繪便是他專注線條輪廓在界定物體上所產生的粗細變化的結果。在《白瓶花卉》中,常玉以若隱若現的灰白線條以及白色色塊簡單勾勒出花瓶形體且瓶圍暈染著各種不論是嬌柔嫵媚或清新高雅的植物花株之間的留白,加強了花卉絕美挺立於瓶中的風采也帶出前衛大膽的現代印刷版畫的效果,畫面洗鍊簡潔,突顯花卉主題,流暢易懂。而花瓶背景及大片的乳白,其空靈的韻味更是一般西方繪畫所未及之處,這也是常玉的繪畫為何能贏得中西方的共同肯定與喜愛之處。

常玉讓單一花株貫穿主題,呼應天人合一,《白瓶花卉》由客體儼然成為主體

就常玉於30年代時期完成的花卉作品中,此幅《白瓶花卉》可說是30年代花卉題材中尺幅龐大且構圖用色極為用心的精品,畫中以白、黑、粉紅三種色彩組合並在結構空間上展現了常玉細膩精準的安排巧思,在常玉30年代的作品中,他試圖以最低限的顏色來強調花卉靜物畫中的純粹性與中國意境的傳達,並在作品的構圖中將視覺上客觀的物體簡化加以單純幾何的背景構圖來突顯深邃的空間感,而在畫中用筆末刮出或以不再加色的狀態下展現由深至淺的葉瓣與花卉線條,讓原本為虛的線條在黑底下變成實的空間,不僅如此,常玉將每一綻放花朵面向觀者,卻獨留一朵花株加諸花莖與花托背向觀者,此時《白瓶花卉》儼然由客體成為主體,自成天地,呼應中國天人相應的哲思,花卉不僅只是觀者欣賞的客體,同時也成為常玉手中所描繪自成天地的主體。而那一朵朵盛開的粉紅花朵,恰似在夜晚星空下綻放的花火,綻放著無比的聖潔與光輝。

稜鏡折射效果的畫面讓花瓶不對稱,側邊留白的運用平衡整體畫面不對稱的視覺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玉此一時期發展出極為獨特的線條與空間上的表現方式,溯自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在畫面上的定義不僅僅是界定出物像,並同時衍生出中國書畫中獨特的留白觀念,這在西方繪畫表現上則代表著空間的表現。然而到了常玉的眼中,西方的三度空間構圖觀念與東方獨特的色感美學變成了他密不可分的創作元色素,畫面中,他巧妙地在黑色背景右側刷上了白邊,不對稱的白邊畫面讓本來模糊不清的曖昧空間瞬間明朗,常玉將花瓶底部的白與右側的白連成一氣,花瓶由此退至後側,清晰的前後空間立即建立在色塊與色塊之間。常玉成功地擷取了西方繪畫中獨有的三度空間觀念,將原本東方傳統繪畫中平鋪的敘述空間轉為更具深度的空間表現。另一方面,常玉讓二個不同視點的平面猶如稜鏡折射的效果同時置放在畫面中,以叢生而上的葉脈為中線,不同視角的平面立即一分為二。花瓶的不對稱以及整體視覺的傾斜即由此而來。這種經由雙透視的運用進而摒棄整體畫面造型的和諧,是常玉對現代藝術之父塞尚以及立體派大師畢卡索致敬,而右側的白邊同時也是利用視覺平衡導正畫面傾斜的效果,則是常玉對二位繪畫大師的東方回應。常玉的藝術世界可說是用生命畫出他理想中的無限,常玉的畫,常讓人覺得有如詩的意境,像一種精簡透徹的詩句,純粹而撼動人心。常玉將他領悟的中國精神透過他的繪畫來闡述一種融合中國與西方—寫意與結構,含蓄與熱情的美感。常玉無疑在跨越東方與西方觀點上有著卓越的重新詮釋與表現。常玉既保有了中國傳統文人水墨中對線條與留白觀念,並同時將屬於西方的空間結構引入且緊密結合,這兩者的結合,在之後的中國現代繪畫的發展與傳承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他的創作中,真實地融入了一份樸拙與純真情感,讓他的繪畫綻放著東方的美感與思維,並在世界藝壇中奠定了他獨樹一格的地位。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