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因塞爾希登塞》(1985年)是尚‧斯卡利(Sean Scully)表達抽象語言的非凡例證,色彩繽紛,展露畫家的豐富情感。此作可見斯卡利著名的方形排列,融合橫直色塊,結構低調優雅,慢慢揭示視覺與精神上的深度。畫布中央由四條土赭色和白色的橫間組成,而外緣的直線則穿過這些中心圖形;其中一條藍綠色帶向畫布延伸,構成完整邊框,右上角的深夜藍調與亮黃色調相互交織,截去畫面頂端的兩條橫帶。在此美麗迷人的色彩與線條編排中,斯卡利的抽象畫風亦彷彿產生朦朧的戲劇感,畫作意味或象徵著既普遍又難以理解的想法或情緒。畫中主要的紅棕色調喚起內在力量,令人想到身體血液和地球本身,紅棕色與白色形成強烈對比,旁邊略帶紅色的顏料,使原來輝煌明亮的特質亦看似混濁暗淡。外間企圖以此解構畫家的演繹模式,但也無法完全說明《因塞爾希登塞》的含義。除了色彩象徵,畫作中相交的橫直面更可視為整個景觀軸線的精髓,藍綠色、藍色和黃色線條構成垂直框架,穿過畫作中心的紅白部分。
此畫於1985年繪成,同年斯卡利在匹茲堡的卡內基美術館(Carnegie Museum)舉行首場重要美國個人展覽,這幅傑作體現斯卡利逐漸步入嫻熟階段,生氣盎然。斯卡利於1970年代末轉向條紋設計,這也是他的正式工具和主題,但直至數年後,他才開始定下風格,在畫中插入一個個圖案,並改進筆風和手勢,從而映襯不同空間。事實上,斯卡利的筆觸具有重大意義。他深受梵谷和克爾希納(Kirchner)的表現主義,以及紐曼(Newman)和羅斯科(Rothko)所影響,堪為博學周詳的繪畫哲學家和畫家,他也經常談及其筆觸所帶的象徵含義,成為個人努力和竭力創造的標記。他寫道:「筆觸代表不同事物,並不限於描述我的作品形式,而筆觸亦肯定了人類精神及其情感。」(尚‧斯卡利,《對抗與堅持:精選作品》,倫敦,2006年,頁25)。在《因塞爾希登塞》中,人類的情感或肯定顯得十分清晰;其筆觸就像刻於畫布之上,古雅動人的油彩,細說人類的昔日狀況:勞工、工藝、人類行為的個人和文化記憶,以及我們在身旁世界所作的奮鬥。
此畫於1985年繪成,同年斯卡利在匹茲堡的卡內基美術館(Carnegie Museum)舉行首場重要美國個人展覽,這幅傑作體現斯卡利逐漸步入嫻熟階段,生氣盎然。斯卡利於1970年代末轉向條紋設計,這也是他的正式工具和主題,但直至數年後,他才開始定下風格,在畫中插入一個個圖案,並改進筆風和手勢,從而映襯不同空間。事實上,斯卡利的筆觸具有重大意義。他深受梵谷和克爾希納(Kirchner)的表現主義,以及紐曼(Newman)和羅斯科(Rothko)所影響,堪為博學周詳的繪畫哲學家和畫家,他也經常談及其筆觸所帶的象徵含義,成為個人努力和竭力創造的標記。他寫道:「筆觸代表不同事物,並不限於描述我的作品形式,而筆觸亦肯定了人類精神及其情感。」(尚‧斯卡利,《對抗與堅持:精選作品》,倫敦,2006年,頁25)。在《因塞爾希登塞》中,人類的情感或肯定顯得十分清晰;其筆觸就像刻於畫布之上,古雅動人的油彩,細說人類的昔日狀況:勞工、工藝、人類行為的個人和文化記憶,以及我們在身旁世界所作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