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黎譜
音樂會
水墨 水粉 絹布 裱於木板
60 x 50 cm. (23 5/8 x 19 5/8 in.)
1938年作
款識: 黎譜 Le pho (中上);Le Concerte No 62(畫背)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阿爾及利亞 Romanet畫廊
前藏者於1942年購自上述畫廊
歐洲 私人收藏
展覽
1941年 - 1942年「音樂會」Romanet畫廊及Pasteur畫廊
阿爾及利亞

拍品專文

一般而言,越南畫家黎譜的藝術生涯可被分為三個不同 階段。在我與他以往的定期見面和討論中,他也認同這 種以時間對其作品的歸類。每個時期的作品都可以其獨 特的標識特點而命名并紀年。

第一階段從他在河內美術學院求學時開始(1925-1930 年) 到1940 年代初。那時黎譜喜愛以畫布油彩為創作 媒體,也因為他的過敏狀況而很少接觸越南漆畫,但他 逐漸專注於絹本水粉與水墨。除技巧之外,他的作品總 是充滿矜重端莊的氣度,可見其書香門第之 教養。

第二階段從1945 年到1960 年代初,隨黎 譜的畫廊經紀Paul Romanet 之名而被稱 為 Romanet 時期。黎譜繼續其絹本創作, 以厚實的清漆改變了絹本作品呈現的色調, 與他在巴黎的氛圍熏陶下而開始的印象派畫 風更為融合。

最後一個階段從1963 年到1980 年代末, 以黎譜當時簽約的美國畫廊( 其同為藝術家 的友人武元談也在同一家畫廊簽約) 而名為 Findlay 時期。在此時期,黎譜回歸布面油 彩,以其獨有的明亮奪目色彩譜出印象派風 格畫作。1980 年代末,他因為一場不幸的 意外而從此不能作畫。

雖說有年代的歸類,但在人生這本大書中,除了關注章 回劃分,其實每一頁都是藝術家留下的烙印,值得我們 細細體會,充分感受欣賞那普世美態。藝術家的天賦與 觀者的敏銳心思相結合,形成完美的一刻。

本幅《音樂會》是黎譜的重要作品之一,構圖獨特,令 我們對他在巴黎的生活得到更多認識和了解,因此意義 不凡。

黎譜創作此畫之時應為1938 年,正是他藝術事業的巔 峰時期,當時他對絹本水粉與水墨的拿捏已爐火純青, 直至當時,他幾乎僅以絹為畫作載體,呈現聖母和母嬰 像的柔美,其靈感源於他自1932 年抵達巴黎後在博物 館看到的歐洲原始主義作品。同一時期,黎譜亦不乏對 纖美少女、靜物和花卉的習作。

黎譜當時的情況令我們想起越南詩人阮嘉韶(1741-1798 年) 和他的名作《宮怨吟曲》。兩人的作品無論是詩句 還是畫作,都滿懷佛家對短暫塵世物的悲憫,大悲心, 以及對前朝( 西山起義前) 的悲觀情緒:

後宮深處,琴韻純潔
堂皇廊間,笛聲幽怨
情愫縈繞,我心振奮
節拍漸急,我心柔軟

若想進一步理解此畫之背景以及黎譜作畫時的大環境, 我們應該先了解當時黎譜所處的狀態。1931 年,黎譜曾 在巴黎的殖民地展覽協助維克.塔迪。「國際殖民地展 覽」1931 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為期六個月,旨在呈現法 國殖民地的多彩文化以及富饒的自然資源。1937 年,黎 譜擔任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印度支那館的藝術指導,而同 時他亦執教河內美術學校,桃李滿門,在印度支那的文 化界得到高度認可。

而立之年的黎譜已經在社會站穩腳步,是什麼讓他決定 放下名利成就與安逸生活,前往那遙遠而未知的城市? 他身上帶著幾封推薦信,操流利法語,但在1930 年代 末,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都來到巴黎,聚集在一起,各種 創意思想和念頭相遇相碰撞。在那時,黎譜只是無數畫家 中的一人,他們不僅想在蒙帕納斯得到讚譽,更想征服巴 黎的畫廊。就黎譜而言,在AGINDO( 印度支那經濟局) 的積極活動以及1931 年展覽的幫助下,他的藝術至少已 經在公眾得到一定的認識。

或許黎譜會想到《征婦吟曲》( 十八世紀末越南詩人鄧陳 琨的著名作品) 的這四句詩:

玉顏隨年削
丈夫猶他方
昔為形與影
今為參與商

此畫意義非凡,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宣言:是旅程、一生的 追求,還是逃避。

我們不難想像,黎譜作此畫時定是思鄉情切。雖然畫面呈 現的並非聖母( 就人物身份而言),但卻受到歐洲原始主義 的影響,柔美女子文雅婉約,嫵媚動人。

越南的精美優雅室內佈置在黎譜的畫中不經意地流露出 來。俊俏女樂師吹笛音樂會,另一纖纖女子則躲在扇子後 面讀信( 小冊),上面書寫的是越南文字母,隱約可識別部 分字眼:Môt vài lòi ( 寥寥數語) 和Thò vong ( 深厚呼 吸)。女子身穿奧黛,手持折扇,慵懶地依在越南式矮桌。 樂師則像是在積極找尋,自我沉醉,笛聲透徹對越南的牽 掛與愛戴。

黎譜對墨和黃、紅、綠、藍等淡水粉色彩的運用得心應手, 令豐富的畫面依然輕盈空靈。在畫面右下方,別緻的越南 柳滕籃承載了盛放的百合、牡丹和桃花這些亞洲花朵。

黎譜著意讓整個場景都充滿濃厚的亞洲風情,無論是桌上 書冊的封面圖案,還是墻上的掛軸,每個細節都經過細心 雕琢。他於1934 年的中國之旅或許帶個他一些美學影響, 而從女子的頭巾也可看出一絲日本情懷。背景以綠和棕色 調為主,沒有多餘的裝飾,更顯兩位少女專心致志,投入 在自己的學術中。

此傑作曾於1942 年展於阿爾及爾( 當時的法屬阿爾及利 亞) 的Romanet 畫廊,由一位法國名人購藏,並至今保 存於其家族收藏,更連同當時特意為該展覽而製的法國畫 框(1940 年代初製)。此作沁人心脾,彰顯了這位一代巨 匠的巔峰造詣。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資深顧問

更多來自 融藝/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