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 BAISHI (1863-1957)
李釋戡(1888-1961),名宣倜,字釋堪、釋戡,福建人,民國時期政治軍事人物,詩人,京劇劇作家,梅蘭芳的詩詞老師及梅蘭芳京劇支持團體“綴玉軒”重要成員。李氏生於福建鹽商官宦世家,詩詞家學深厚。他早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度銜至陸軍中將。李氏早年習詩,與北京上海文人名士交游廣泛,後結識少年梅蘭芳,從此輔佐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開創一代名伶傳奇。梅蘭芳於民國初年嶄露頭角,二十年代即已在北京京劇界如日中天。梅蘭芳的成功與綴玉軒這一幕後支持團體不可分割,其中即包括李釋戡、齊如山、羅復堪等一眾文人名士。他們大多留洋歸來,早年經歷相去甚遠,但因為梅蘭芳而聚集在一起,成為梅京劇事業的幕後支柱(下圖)。李釋戡是多面手,兼編劇、顧問、宣傳、交際職責於一身,曾為梅撰寫《洛神》等名段,在綴玉軒中佔據重要位置,亦是梅氏改革京劇的主要推動者。李氏與齊白石相識,亦當從綴玉軒和梅蘭芳說起。《白石老人自述》記錄齊白石於民國九年跟梅蘭芳相識。“…他書斋名‘綴玉軒’,布置得很講究。…同時在座的,還有两人:一是汪靄士;一是福建人李釋堪(宣倜),是教他作詩詞的,釋堪從此也成了我的朋友。”此時,梅蘭芳在京劇界如日中天,齊白石卻境況窘迫。但梅及門人待齊白石極為尊重,齊亦深為感激。李釋戡欽佩白石老人學識,曾讚譽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此齊李二人訂交。本幅彩荷四屏寫於1923年。據梅蘭芳年譜,梅氏1924年正式拜師齊白石,學習工筆草蟲。而齊白石亦驚歎於綴玉軒中花草之盛,常往來寫生作畫。1923年,應正是齊白石與綴玉軒聯繫最為頻密的時期。齊白石早於1919年即移居北京以鬻畫刻印為生。當時他學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為北京人所喜愛。後經陳師曾勸告才另立一格,自創紅花綠葉的寫意畫風。本幅即屬此一風格轉變時期的傑構。荷花形態仍由大寫意筆法一氣呵成,但姿態各異,墨彩充盈。翠荷以墨色表現,濃淡變換,層次豐富。秋荷以淡赭色寫成,清新淡雅,風姿綽約。紅荷用色富麗,柔艷嬌媚。荷花、荷葉、蓮蓬不同時期的姿態於四屏中盡收眼底。整幅佈局錯落有致,落落大方,四屏一套,實為難得。
齊白石

群荷爭妍 設色紙本 鏡框四幅 一九二三年作

細節
齊白石
群荷爭妍 設色紙本 鏡框四幅 一九二三年作
題識:
1. 齊璜白石畫此四幅,時年才過六十。
鈐印:木居士
鑑藏印:李釋戡
2. 齊璜製。
鈐印:木居士、白石翁
3. 白石山翁時居京師。
鈐印:木居士
4. 釋戡仁先生法正。癸亥(1923年)冬月,齊璜畫於京華。
鈐印:木居士、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
Each scroll measures 134.6 x 33.6 cm. (53 x 13 ¼ in.)
(4)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